查看: 16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业产业] [转载]重新定义“设计教育”(邱懿武)

[复制链接]

3795

主题

2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纳金币
53202
精华
32

活跃会员 优秀版主 推广达人 突出贡献 荣誉管理 论坛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0:15: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邱懿武一、大家在说些什么1. 工业设计真的很重要
金融危机后,各地政府都喊产业升级转型,“工业设计很重要”的声音不绝于耳。2012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上,信息部领导对工业设计协会建议:“在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工业设计很重要。然而,工业设计这个产业本身要实现转型,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很多人希望工业设计能够点石成金,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工业设计很重要,却不是唯一重要的。2. 挣扎的企业
一个OEM玩具的企业主,三年下来花了200万多万成立新公司转型旧工厂,最后都失败了,最近解散的公司里面有3个工业设计师。他诉苦:创新就是找死,不创新我只能等死。定居加拿大的他有很广的视野,他问我:“现在的大学有没有培养交互式的产品设计师?”他的理解这个新型的职业是可以帮助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消费者之间能构架一条情感的连接线的设计师。到现在,还没有理想的人才,他又没有经验去培养。3. 企业的设计师
一个朋友的企业是所在行业的龙头老大,他们的设计部门一个总监一个产品设计师一个平面设计师。老总跟我聊了对设计的态度:“设计对目前公司运营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有钱之后可以找最好的设计公司设计。”他的总监很不解,为什么可以给设计公司100万策划新品牌,也不愿意培养自己的团队呢。何况,他是想打造行业中的“苹果”的。高涨的设计热情下却不信任自己的设计师能力,向往理想中设计界的最高水平的出品与最终项目的期望对比显得那么的无奈。4. 该去哪留学呢?
一个刚进工业设计很有灵气的学生请教我:“怎么准备去工业设计最好的德国留学呢?”和多年前的我一样,去德国和日本设计留学几乎是我们这代人学生都梦想过的地方。我告诉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讨论的有点早,先了解一年设计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话题吧。我只建议你,你应该发展全面的能力,去美国比较适合。”去年暑假,她去了美国、欧洲游学交流,考察了著名大学和著名设计学院。回来之后跟我交流:“设计的面好广,每个学校都有不一样的方向,我发现自己喜欢的不是德国的那种设计,我现在更向往荷兰的设计,像TUD和TUE那样跨专业整合创新式的设计。”5. 博士的抉择
我身边有一些同学想当高校老师,可高校日益抬高的人事门槛把设计艺术学的硕士的教师梦想推向了博士学位、甚至留洋博士。设计本身就是实践价值大于理论价值的专业。在国内,设计类的博士点只有史论的研究,而且只有少数几个学校拥有。他们不得不选择了读计算机方向的数字化艺术博士,可与毕业直接相关的就是SCI论文。跨学科的文章经常不被计算机领域的专家范式和语言认可,一次次被拒。毕业成了难事,不得不为文章揪心,设计实践的才华难以施展。
而高校需要那么多拥有博士学位的设计教师吗?二、现在的设计教育怎么了?所有的声音可以用热门的“产学研政”模式进行分类:社会认识与需求、政策和制度、设计教育和设计研究。社会和产业:
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工业设计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和投资与融资环境不成熟,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够合理。我们还没进入美国这样的消费社会,中产阶级的弱小导致了实际消费者对物品的需求层次低,企业生产的产品还停留在粗糙的基本功能层面,功能创新、外观创新和信息化提升并不能直接驱动价值的提升,市场的更高认可度。因而,制造业中多为资源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加工驱动型,而非以设计驱动企业创新。一个OEM外贸努力转型的企业不断创新不断失败,企业主呼唤创新型设计师;另外一个企业指望一流的设计公司提升设计竞争力,结果设计与市场脱节,留下一套很优秀的设计方案,却无法真正地有力执行,也无法产生市场价值。设计教育:
在企业,设计师的任务不是做设计,而是帮助企业产生价值。而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是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来制定的,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专业化",难以适应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大学教育是问题的源头。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时间短,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专业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弱,并且依赖于艺术、建筑或工程系科。
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快速变化,设计教育“宽、专、交”的学科特点与现有院系制度、教学体系不相容,改革缓慢,以至于传统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现在企业的需求形成越来越大的鸿沟。缺乏既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又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能整合运用各方面资源的T型设计师。狭隘的视野和僵化的教育,导致毕业生就业高转行率,高淘汰率。不少拥有设计抱负的年轻人看到种种现实之后,开始更向往设计教育更加完善和先进的发达国家。设计研究:
每个设计学院的起步点总会留下非常清晰的记号,而且很难在与其他的交集中寻找平衡。许多学校的设计以建筑或艺术为导向可能会让学生有点技术焦虑症。如是工程系下的设计专业,可能会深入探讨技术,很少涉及其他领域。正是这样的学科记号和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失衡会干扰年轻的设计师们去拥抱其研究领域的跨学科性质。而如今面临的挑战将无法再单独的领域里面解决,像环境问题、健康问题、可持续问题。需要多个专业在一种开放互动的环境中共同解决。
总的来看,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动,全国上下制造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刻。虽然政策也在引导,可视乎实际力度还不够明显。没有像日本、韩国过去以“设计立国”进行改革。教育的僵化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教育的制度没有让年轻人的设计师发挥出才华,还是游走于体制之内。是什么推动着时代和教育的改变?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理解这一切的出现,回头看的有多远就能向前看的多远。三、今时不同往日——世界变了我们正处在一个人类历史上最特殊的时代。它的特殊性,表面上来看是财富的迅速增加、物质生活的日新月异,但本质上,则是一场知识的革命,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经济时代。象征科技的蓝色曲线在现在达到了高位,出现了种种问题。象征着创意设计的橙色曲线正趋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个时代需要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全新思维。

如果我们生活的实体化的农耕社会,那么需要读好千年来一成不变的“四书五经”,就可以被称之为“人才”,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作为对GDP主要贡献的农民,甚至不需要识字,凭借代代相传的农耕经验就能过日子。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就形成于工业社会,如果我们生活在这个效率优先化的社会,典型的模式就是:学生们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授知识,然后参加统一的考试,把每个人都训练成合格的“产品”。这个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劳动密集型的工厂,每个人都严格遵守工作程序,因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不犯错误。遗憾的是,我们都已将清楚,劳动密集型在当下意味着低工资、低水平的竞争力。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说:“你不能用跟造成问题的同样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现在及未来我们处服务、体验综合化的商业社会,财富来自于掌握知识、信息的整合,竞争力就是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不是社会不需要人才,而是按照旧方式培训出来的人,是循规蹈矩的一般工人,不是只是商业社会渴求的创新型人才。世界在呼唤新的设计教育:一种不乏创造力却更负责、更智慧的设计教育,一种将重点放在以问题为导向的问全新的、突破的、颠覆的思维超越教育,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设计教育。四、设计越变越大设计是人类规划并实现规划的能力。人类的总设计是实现更加健康、美好、合理的世界, 进一步提高生命的价值。曾经设计作为商业活动里面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不断为科技创造商业价值的方法论。但现在社会的变革,使得设计逆流而上,设计师致力于解决组织结构和社会问题,交互、服务、体验新的领域。 科学家对真理特别感兴趣,致力于研究物与物的关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非常细微的进步;而设计师是实践者,希望搭建人与物之间情感的桥梁,以此让科技应用过程中产生巨大影响。一直以来,商业是科技的目的,需求驱动着技术的演变,技术决定了设计和创新的可能性和成本。在市场经济下,需求被不断催生,效率和利益驱使技术被不断改头换面。使传统的工业设计教育更关注于造型、形式、语义、功能、材料、制造,工业设计一直被狭义的理解为工业产品设计。追随历史,industrial (工业的)一词源于industrious(勤劳的),industrial也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伴的一种心态。industrious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新教改革者。这些改革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境遇的精神。这是一个"人"与"物"双重觉性的时代。如同新的一场文艺复兴,社会学、人类学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对人性的更深入思考和对人类需求的更深刻关注和认识。而"物"的觉醒,在这样一个传感器、控制器、控制装置无处不在的世界里,"物"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这个时候,对设计师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industrial design更适合于被翻译成具有创业精神的设计产业或产业设计,专注于组织系统架构和服务的设计师的数量也变得与实体产品的设计师一样多,我们需要新型的设计师。而如今是一个传感器、处理器、控制装置和界面无处不在的世界,社会面临更加复杂、综合的问题,重点已经转移到了交互、服务和体验上。科学与技术,人与社会,商业运行的规则,和艺术的美感与想象力,这一切,新时代设计师的使命与挑战——更是饱含的机遇。五、变则通——设计教育探索(重点)历史的发展与过去的定位,使人们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产生局限性,以至于传统设计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出多领域,跨学科特性。僵化的体制和教学体系,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我们的新教育模式需要培养具体广泛视野和前瞻性的T型人才,它将是融合艺术和科学,是人类移情的结果。它更加注重交叉学科,更关注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商业、现代技术。但又不能照搬这些学科的课程,必须和设计结合建立满足于设计专业需求的课程。广泛的学科知识,并不是让我们成为每个领域的专家,而是要保持广泛的好奇心。一种从小T到大T的进步过程,也就是在不断的深入学习某一个领域,钻研某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将更多的知识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深度与广度得到同时的扩展而非TTTTTT。看似设计好像越来越大,边界越来越模糊,好像什么事情都能做,这同样会使方向变得灵活过度失去了自己的定位。所以必须在这个教育模式下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定位,为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才能被认可。从本科到研究生,设计教育是在探索一条重视工具到掌握方法到设计思维到理解问题再到追寻意义的双“T”发散和收敛的过程。

本科阶段,重点在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摄取,通过每次暑期实践强化该学年的知识体系,慢慢从实体化的技能到构成方法、设计流程与方法、设计思维。在大三的时候加入更多时代需求的能力,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和系统设计。转入毕业学年,整合所有的资源服务于毕业创作,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演练。研究生阶段,巩固基础并借多学科团队应用并强化多学科知识体系,与项目结合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考,以问题为导向(通用问题、社会问题、商业问题、个人问题)追寻设计的意义并完成毕业研究。毕业之后寻找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并可持续的学习和更新。六、放眼未来的设计师们21世纪的中国,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设计师,预测未来的能力实属必要,而预测这件事情简而言之就是解读世界潮流。解读世界之余,设计师会掌握流行趋势的脉络,并基于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依据流行趋势,设计未来。设计师一面解读世界潮流,一面会提出政治、文化、科学的未来方向,然后绘制能够指引我们通往该方向的地图。设计实践者不仅要预测未来,更进一步地,还必须在那之中,找出足以创造价值的的点子并将其付诸实践。一、产品和信息的深度链接;
二、系统化思考设计;
三、服务、商业模式、过程创新;
四、创新创业教育;
五、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设计;
六、大国崛起的海洋时代设计;
将是这个时代和未来面临最热门的思考,适应未来的设计师可以从中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命业。
参考资料:
《体验经济》
《设计,改变一切》
《第三次工业革命》
《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商业社会与现代中国》
《服务设计》
《中国大历史》
《改变中国的密码》
《脱俗的设计经营》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全新思维》
唐•诺曼(Don Norman)  Why Design Education Must Change
柳冠中 设计: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特别感谢,@俞立颖TFC 对文章框架的探讨和修改。作者介绍:
@浙大邱懿武,现为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硕士研究生
个人网站:http://www.qiuyiwu.com
关注于:信息化对传统行业的整合创新、设计教育与未来趋势;
拥有五项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奖,两项美国IDEA奖,一项IF材料趋势奖;此外,还荣获过三十余项国内外设计、商业设计、创业设计奖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纳金网 ( 闽ICP备08008928号

GMT+8, 2024-6-13 01:07 , Processed in 0.10239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创意设计 X2.5

© 2008-2019 Narkii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