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给我们留言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洪山路国际工业设计园纳金网

邮箱:info@narkii.com

电话:0595-82682267

(周一到周五, 周六周日休息)

名师专访第142

返回名师专访列表

名师简介:日本大学艺术学博士 中原大学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任 中原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学程主任 兰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河南大学客座教授 北京联合大学客座研究员 新北市莺歌陶瓷博物馆咨询委员 阳朔世外桃源景区品牌顾问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设计观点:设计的领域范畴无远弗届

个人荣誉: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8
Red Dot Award: Packaging Design 2016
Red Dot Award: Brand Design 2016
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6
Red Dot Award: Communication Design 2014

 

林昆范-轮播海报.png

Narkii:作为一名专业老师,首先请介绍一下你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林昆范:设计领域的教学工作比较特别,通常与学生教学相长,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性也很高。我原本在日本的东京攻读文字设计专业,回台湾后随着社会需求而进入本来就不陌生的文创设计的领域,之后再因为台湾企业西进大陆市场与东南亚的需求,也开始进入品牌设计与规划的专业。

总结这些因素不外乎使命感、喜爱、时代性、社会与市场需求,而我的教学工作,正是养成对应这些社会需求的文字设计、品牌设计、信息设计与文创设计,也因为供需的正向关系,这些教学内容与教学成果,经常应用于政府的地方建设,以及与企业的合作项目。


Narkii:对于设计专业学生而言,你认为要学好设计,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保持什么样的心态?你是如何去评价一名学生是否优秀的?

林昆范:正如我自己从事设计的经历与体悟,热爱设计、关心社会、时代使命,我认为是设计学习者与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特质。设计的命题经常来自于社会需求,而设计完成的作品,更需要经由商品化进入社会,并被人群所使用、好用、爱用,如此才是设计的真正价值。

许多教育家与企业家经常透过媒体提醒年轻人:「今天的态度,决定明天的高度」,换言之,就是要具备「工匠精神」,设计师虽然不是工匠,但是匠心独具绝对是必要的,这不只是创意与技术,因为创意可以训练,技术可以磨练,最重要的是尊重社会的需求,善待自己的本心,一种敬业乐群的态度。

 

Narkii:当下行业内的设计赛事层出不穷,大家对于参加比赛的意见褒贬不一,你对设计比赛是怎么理解的?对学生参加设计比赛是什么态度?

林昆范:竞赛组织也是一种品牌竞争,一种供需之间的市场机制,有的竞赛奖金不少,但是参赛水平并不高,有些非但没有奖金,获奖者还需缴交不少费用,杰出作品却是蜂拥而至,举例来说,选择百货公司、超市或夜市,全凭参赛者的目的与其能力而定。

我个人支持参赛,一是自我训练,以获得专家较为客观的评价;二是回馈业主,提升业主的社会形象与知名度,这如同运动员的梦想就是在赛事中得胜,不但藉此验证自己的实力,同时光耀自己代表的国家、城市或企业。但是我反对为赛而赛的心态,如同高校为研究而研究一样的耗费社会资源,设计应该有命题、期程、范围、方法,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获奖,不只是为上一个设计划上美好的句号,更应该成为迈向下一个设计的动力。

 

Narkii:你认为学生除了学好专业课,还应涉猎哪些更多的知识面?你平时都会给学生推荐哪些图书、电影、音乐......?

林昆范:设计的领域非常宽广,在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很难精准界定什么是设计专业。从百年前的美术工艺开始,举凡造形之美、机能之美、实用之美、通用之美、文化之美等,设计的范畴早已超过学院派教育的掌握。随着生活经验与社会历练的提升,例如导演、总监、策展等整合型工作,都必须具备八大艺术的素养。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希望学生除了学校课程之外,积极听演讲、看电影、逛书店、观展览、赏表演、品艺术、尝美食等方式,以五感体验提升对生活的敏感度与参与性,类别不拘,但不能以一般消费者的角度浅浅带过,而是以智造者的高度进行信息接收,初步分类并归档在记忆之中,假以时日便可消化使用于设计之中。


Narkii:设计公司频繁招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你认为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用人单位和高校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林昆范:设计是服务业的一环,设计因应社会与时代的需求而生,本应完成社会交付的任务与期待,但是目前的高校教育极端偏重于殿堂式的科研项目,束诸高阁的理论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验证。然而,社会的需求却又是瞬息万变,过去的知识与技术,早已无法解决今日产生的问题,人才的供需之间产生巨大的鸿沟。

高校必须体认设计学是一门以生活应用为导向的学门,不体察社会需求的设计,自然没有竞争力。反之,设计亦是研发产业,必须经过一定的历程,没有速成的快捷方式,企业追求的永续经营,应该从人才的培育做起,致力于质量与效能的平衡,才能达到劳资双赢的理想。

 

Narkii: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尝试教学模式创新,你所在高校是否有所举措?你个人对于创新教学有什么样的理解?

林昆范:产业因应消费型态而改变,教育因应社会需求而改变,所谓教育模式的创新,大多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老店新开,本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每一家企业,每一所高校,都有不同的背景、条件与特点,彼此无法复制特定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设计领域,本来的教学目的就在创造多样化的人才。

以我主持的中原大学文创中心为例,特别强调团队合作与工匠精神,我们相信没有全能的人才,但是全能的团队却可以期待,通过由不同专业领域组成的设计师团队,协助我带领拥有不同特质的研究生与本科生,分别负责设计元素的企划、调研与实作,励行师徒体制,鼓励项目之间相互支持与切磋。

简言之,我们将研究中心视为连结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之间的重要枢纽,将高校的研发能量有效注入社会与市场,以提升设计产业的深度与质量,与其停留在形式上的创新,我们更重视社会实践的能力与态度。

 

Narkii:你认为当地高校的培养方向,是否应该与区域文化、产业经济相挂钩?

林昆范:高校的存在的价值,除了人才培育之外,也应当担负起提振地方文化与经济的社会责任。在整体策略上,将理工属性的高校设置在科学园区,经管属性的高校设置在商业区,艺术属性的高校设置在文创园区。

如此,不但可以强化高校对社会与普罗大众的贡献,教师与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与发展,毕业生与创客中心致力于生产与服务,我们更期待好的高校团队,产出好的商品与服务,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最后,创造出来的好口碑与好业绩,对高校团队回馈优质的再投资,这是一个理想的良性循环。

 

Narkii:你认为当下的设计专业老师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加强?

林昆范:在人人皆可参与设计的新时代,设计的领域范畴无远弗届,可说是生活无处不设计。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设计沟通到商业运营,即使是专业的设计师与设计教育者,都难以巨细靡遗的全程掌握。

因此,我认为设计专业老师需要加强的不只是与日俱增的知识与技能,整合设计资源的能力,以及洞悉时代脉动的敏感度更为重要。今后,深度的专业职能只是设计工作者的标准配备,广度的领域整合才是强化竞争力的关键,传统学院派的设计课程与艺术教育,势必受到社会与时代的冲击与严厉考验。

 

Narkii:据小编了解,学校老师有比较少的机会直接参与商业项目,你个人是否参与过商业项目?对老师参与商业项目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理解的?

林昆范:以现行教育体制而言,包括设计在内的人文领域,与理工领域的标准并无不同,这些僵化的量化指标,无助于提升设计专业的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长期处在这般教育环境之中,高校教师逐渐遗忘设计专业最重要的社会需求、时代趋势与市场敏感,设计教学一旦失去这些生活感,产出的作品便容易陷入形式化,进而失去市场竞争力。

因此,我认为无论是学术型或实践型的老师,都应当带领学生与社会大众进行设计沟通,从命题、调查、研究,到规划、执行、整合,未来的设计教育不只是纵向的深度探索,更应当强化横向的广度连结,研究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教学与实践的无缝接轨,才是今日设计教育最重要的课题。

 

Narkii:你认为当前院校老师与设计行业之间的互动性如何?互动交流的意义何在?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

林昆范:当前东方的设计教育与其他领域的问题相近,学界总是苦苦追赶业界的脚步,不像西方国家或日本,学界大多是带领业界开疆辟土的研发先锋,即使是人文领域的设计专业,也经常设置专属的研发部门,甚至是独立的设计顾问公司,为地方建设与各类产业,提供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考或具体方案。

而这些专精于设计研发的专业人士,通常也都是高校中的兼职教师,或是产学双栖,甚至是产学研三栖。例如与我们交流频繁的原研哉先生,他是日本设计中心的社长、无印良品的总监,同时也是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系主任,在产学研三者之间不但没有冲突,反而是打通任二脉最好的方法与模式。无论是设计师兼职教师,或是教师兼职设计师,都必须兼具纵向专业与横向整合的能力与见地。

 

Narkii:目前,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协会组织踊跃担负起越来越多的行业交流学习职能,作为院校老师,你对协会组织有什么期望?

林昆范:在产学研三者之间,高校机构的启蒙导向与基础训练(本科生),研发机构的应用导向与进阶训练(包括研究所、校企),企业机构的生产导向与在职训练(设计师),这个理想平台的建置,需要高校与行业共同推动,协会组织必须扮演衔接与整合的关键角色。

作为经常执行产学项目的院校教师,我期待协会的高度能够跨越单纯的设计商务,提升到城市、地方,甚至国家的设计竞争力,致力于好人才的培育,好设计的产出,好生活的打造,这将会是一个充满生活美学的社会。

您还未登录

评论

全部评论:0条

x
  • 瓮型灯罩-个性设计礼品定制
  • 工业风味道工厂餐厅外观整体模型
  • GeekCook-《时代》杂志封面相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