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给我们留言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洪山路国际工业设计园纳金网

邮箱:info@narkii.com

电话:0595-82682267

(周一到周五, 周六周日休息)

名师专访第29

返回名师专访列表

名师简介:熊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现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设计界》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侨大学特聘兼职教授等职务。从事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第一线长达15年,所教课程《设计批评》于2012年度获得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精品课程)。既在德国实用科学与艺术大学、德国科斯特纳设计博物馆、比利时梅赫伦大学等国际设计院校(博物馆)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也曾受邀在中国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苏州大学、东华大学、华侨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众多国内设计院校讲学。

设计观点:我们可以依据主体导向(凸显设计师的意志)、用户导向(满足用户的需求)和他者导向(符合自然规律与文化规律)等三条路径来观照和验证设计,验证设计是否实现了它的终极目标——使生活更美好,更便捷,更有意义。

个人荣誉:2010-2013 获得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考核培养合格;
2011-2012 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出国留学项目”(1:1配套资助),成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英国德蒙福特大学(DE MONTFORT UNIVERSITY)访问学习一年;
2014 荣获江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全国美术图书“金牛奖”金奖;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第八届学术大会学术论文一等奖;
首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 “乡土奖”论文二等奖;
江苏省工业设计优秀学术奖;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论坛论文一等奖;
《艺术百家》(CSSCI期刊)年度论文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纳金网:

您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您对自己所指导的硕士生有怎样的要求?设计类专业的硕士生更需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

熊微:

您问的这两个问题,我想先回答后面这个。设计类专业的硕士生需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设计学科的自身特色。近年来,学界对设计学科的认识从传统的造型设计观(造物设计),发展到如今关注用户、事理、造物、服务、商业模式以及社会责任等全产业链的大设计观,设计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因如此,设计类专业的硕士生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审美评价能力、造型能力和问题求解的逻辑思维之外,更需要具备密切关注学科前沿的观察领悟能力、与客户、用户以及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能力,以及跨时代、跨文化、跨学科设计要素的整合思维。简单的说,就是观察力、沟通力和整合力。

至于我本人对自己所指导的硕士生,没有特别的超出学院和学科之外的要求。我只期待自己的学生能够在达到官方要求之外,具备以下三点即可。一是开放型心态——永远保持对学科前沿的敏感、开放和求知欲。二是追问型习惯——以连续追问的方式挖掘出问题的深度,拓展出问题的广度。三是应用型意识——明确设计学科的应用本质,哪怕是深入研究形而上的设计哲学问题,也不忘记、不放弃理论与实践的指导、验证与互为关系。

纳金网:

您主要评审哪些类别的论文?您认为现在学生论文质量的现状是什么?

熊微:

主要是参与设计学学术类以及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类的抽检学位论文评审。近十年来,伴随着设计学自身的良性发展,以及各设计学硕士培养单位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培养质量的努力,学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总体上是持续进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存在着许多长期未解决的问题。诸如:论文合格率尚可,优秀率偏低的问题;套用模板、独立研究意识与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变相抄袭、隐瞒出处等学术不端行为的问题;注释引用、参考文献不甚规范的问题等。总的来说,学生论文质量基本与培养单位(相关就有硕士点的设计院校)的学科教学研究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1489560507104466.jpg

无锡地铁二号线开通纪念票册综合设计——提袋封套封面3D效果(第一负责人:熊微 第二负责人袁徐庆

纳金网:

除学术研究外,您主持了多个设计学术研究项目和商业实战项目,但是您仍说自己的理想还是做一名设计学科的学者,学者这个身份为何让您如此偏爱?

熊微:

这和个人理想及价值观有关。我一直认为设计本质上还是应用型学科,其理论不应走向纯粹抽象的综合。相对于设计师、设计协会工作者、设计公司管理者、设计专业教师等职位而言,个人觉得设计学者(研究者)更加独立,更加自由一些。当然设计学科的学者不等于设计理论的研究者,设计实践也需要研究。

我希望自己做个设计学学者,但我尊重一切热爱设计的伙伴们——无论他们以设计为谋生手段、以设计为科研对象,还是以设计为实现社会理想的途径,只要是真正热爱设计,这就够了。

纳金网:

您多次主持和参与教育部对台交流项目——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可持续设计”工作营,您觉得大陆的设计和台湾设计有哪些异同?

熊微:

我们以前观察过社会各界许多活动,经常是事不过三,首届轰轰烈烈,第二届复归平静,第三届不了了之。我们学院的许多活动到是能够长期坚持。比如“设计教育再设计”国际会议也已连续举办5年,与瑞士的交流项目长达12年,我们的“造型之声”活动甚至已连续举办36年。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可持续设计”工作营,最初是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张凌浩院长发起的,至今已连续举办了7年。我有幸全部参加了7届活动(其中4届是负责人),目前,合作单位已覆盖近二十所台湾设计院校,包括成功大学、云林科技大学、明志科技大学、大同大学等台湾著名设计高校,提升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台湾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个人也与许多台湾设计师和设计专业教师结下深厚的友情。

至于海峡两岸的设计异同,很难几句话讲清楚。我这里也是挂一漏万,谈谈个人不成熟的见解。我觉得最大的“同”,还是来自于传统中华文化。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心意相连,文字相通。相对接近的东方式的思维观念成为设计转化的共同文化资源。不同点则有许多,概括地说至少有以下三点。首先,大陆设计和台湾设计发展态势不同。台湾设计均衡发展,更多依托传统制造业、文化产业及服务业;大陆设计则明显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基本功能性设计、传统造型类设计、智能交互设计、服务与社会创新设计、策略性设计横向共存在大陆西、中、东部地区。其次是台湾设计整体上对设计目标、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应用更加成熟,着重聚焦于设计过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相对而言大陆设计更加注重设计结果的有效性。再次,由于历史原因,台湾设计在诉诸视觉的造型风格方面普遍存在明显的日系风格,而大陆设计则更加多元化。

纳金网:

您的课程《设计批评》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省级优秀研究生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您做了哪些工作呢?

熊微:

我最初接触“设计批评”这个领域是在2005年。当时我还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同学、好朋友赵平垣博士的研究方向就是“设计批评”。受他的影响,我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博士毕业回到江南大学后,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开始着手准备这门“新课”,正式开课时间是在2007年。

关于课程建设,我主要做了5个方面的工作:确立教学大纲;教材(讲义)的编撰;教学方法的探索;成绩考核的改革;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由于时间和篇幅,我就不一一展开了,只就教学方法的探索方面具体讲一个做法。我将课程研究对象分成三类:设计师、设计作品和设计现象。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一般每组3-5人)自选一类研究,进行分享与讨论。分享的内容有四个环节:1、描述(对研究对象的信息进行剪裁和提炼);2、分析(从设计专业角度分析并概括出设计要点、亮点及争议点);3、评价(将研究对象放置在设计专业发展坐标中进行综合价值评判,包含评价标准、评价出发点、价值实现路径、影响力等等)4、引申(对前面研究所提出的亮点或争议点进行挖掘和延伸,模拟表现在一个虚拟的新设计项目中)。接下来的讨论环节,老师本人将主持各组同学对分享小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评价,同时对研究小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

纳金网:

您热爱教学,谈一谈您的教育梦想吧?

熊微:

我的教育梦想很简单,也很单纯——帮助年轻人实现梦想,希望有志者成为智者。无论我的学生将来是出类拔萃,还是平凡无为,只要他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尽心尽责,无愧初衷就可以了。


您还未登录

评论

全部评论:0条

x
  • 瓮型灯罩-个性设计礼品定制
  • 工业风味道工厂餐厅外观整体模型
  • Trozk 特洛克 柠檬创意USB插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