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给我们留言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洪山路国际工业设计园纳金网

邮箱:info@narkii.com

电话:0595-82682267

(周一到周五, 周六周日休息)

名师专访第42

返回名师专访列表

名师简介:197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1990赴日本留学,1994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天津美术学院服染系主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在中国、美国、意大利、韩国、台湾、日本等举办个展十次之多,接受日本关西电台、天津电视台、上海《大美术》采访和专题片报道,多次在国内外搞学术讲座,多篇文章发表于国内外重点刊物获奖并有著作出版。留学期间在天津美术学院设立【隆英奖学金】。

设计观点:求根溯源,精益求精。

个人荣誉:2004年 服装设计作品《雪的化妆》系列作品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获优秀奖并入选作品集;
2004年 作品《春水》在“从洛桑到北京---2004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获优秀奖并入选作品集;
2005年纤维系列作品和水墨系列作品受邀在意大利罗马美院展出;
2006年 作品《月》在“从洛桑到北京---2006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获优秀奖并入选作品集;
2008年 作品《时、空间、生物》在“从洛桑到北京---2008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获优秀奖并入选作品集;
2009年 作品《春水》受邀在美国圣何塞博物馆“中国现代艺术展---正在改变的景观”中展出;
2009年 作品《时间、空间、生命物》(有阳光的城市)入选第十一届天津美术展 同年在京都艺术中心展览;
2012年作品《密度》获天津艺术院校创意设计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2014年作品《时间、空间、生命物》(远去的乡村)入选天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铜奖等。

问题:

首先感谢韩老师接受校友部的采访。今天想向您请教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请您和我回顾下您在天美读书时的情况;另一个就是想请您谈一下您对设计专业的看法;第三个就是请您从自身的艺术创作经历谈谈您的心路历程。

韩丽英:

好的,非常感谢学校为我做访谈,至今从上学到工作我在学校已四十余年,天津美术学院对我来说就是家。

我自幼喜爱画画,其契机至今记忆清晰:三--四岁那年我玩着在红砖地上画了一个花瓶,奶奶惊讶地叫出声真好’,从那时起画画就伴随着我成长,后来上小学、中学、下乡在任何情况下从未舍弃过。

我是1973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的,是第二届工农兵学员,来自农村,考学前教我正规学习绘画的是恩师马翰章,马先生严格科学的教诲使我通过了天津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科目涉及素描,色彩写生,设计,论文。考场就在本院,考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的知识青年。

考试后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的一张白卷》批评高考的文章,虽然录取时间推迟了几个月,很焦心,我终于被录取了,从那时起上学、教书的四十多年来,时常想起恩师:齐宝善,溥佐,孙奇峰,张浦生,霍春阳,杨树文,苏宝礼,陈重武等先生们的教导,在我的身心,我的教学,我的作品中蕴含着老先生们的品格和智慧。

问题:

您当时的学习环境是怎样的?

韩丽英:

当时是学生少,教室多,老师像长辈,教书专一,真的是满腔热情,认真负责,学生像主人,学习专一,学生们如饥似渴,努力刻苦,这是优越的一面,但是教学条件相对简陋,封闭,没有电子媒体,与国际艺术没有沟通,举办展览很少,没有机会了解外来文化,图书资料更少,这是缺乏的一面。

问题:

当时怎样的生活方式?

韩丽英:

那时候学生集体住校24人一个房间,每周六晚上回家,周日晚上返校,每天清晨六点起床做早操,打扫教室,楼道,厕所,然后去食堂吃早点,上午八点上课,下午晚上自习,自习时间基本是在图书馆看书,在教室里画画,在校园里写生,晚上也一样,同学们轮流做模特,隔一段时间也要打扫操场,当时何强同学是班长我是副班长事事自觉带头去做,大家积极,单纯,快乐。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很清贫,但处处都体现着一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气氛。至今令人难忘和怀念。

问题:

授课方式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韩丽英:

那时候除了学校以外,农村,工厂,公共设施,公共场所也是课堂,许多地方都有我们上课的记忆,也有社会服务,社会劳动,政治宣传等等,因此和老师同吃、住的机会多,师生之间关系亲密,真诚相待,每周一次班会,就像学习讨论的大家庭。在与老师同学生活聊天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问题:

当时下乡也是授课方式?

韩丽英:

是的,有目的的去写生和现在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很多情况下都自己带行李住在老乡家,有时也住在当地的小学里,记得去菏泽写生就搭地铺住在空寂的教室里,写生的同时还为当地做一些公益事,例如:曾去蓟县画过寺庙壁画和长廊的彩绘,在工厂设计室搞图案设计并送展会参加订货会,我在天津国印、上海印染厂设计的花布图案,曾多次被内、外销订货会选定并投入生产,在那个年代就是一种荣誉,没有任何经济报酬。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工厂中的设计师也向老师一样。

问题:

看您的简历去过日本留学,是天津美院毕业后去日本读研究生吗?

韩丽英:

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我是美院唯一一名女教师考取了出国一年留学奖学金,1990年赴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留学。一年后,勤工俭学读取硕士学位,读取博物馆学资格,与导师搞共同研究等等。

1990年至2000年我在日本10年,这段时间对于我可以说是走过了一个新的过程,是认识上的,感情上的,艺术上的、在日本的那十年,每一秒钟都是那样的可贵,做了太多的事情

简要的罗列除了参加学校每半年的两次专业作品展,社会上的公募展也基本上都参加,晚上有时赶做作品到深夜甚至通宵,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的作品,《雨的音》获世界留学生展优秀奖;《生》获华扬奖;《在云中》获京都工艺双年展优秀奖等等,日本[朝日新闻]专题报道了我的留学情况,NHK关西广播电台采访并介绍我的作品,京都国际交流会馆、神户画廊为我举办了个展,日本[染织艺术杂志]刊登介绍了我的个展情况。

后来我随着日语能力的提高,就自主教学,课程包括中文、水墨画、书法;举办讲座弘扬中国文化、进行艺术交流,通过不懈的努力赢得了日本老师,同学,友人的信赖和尊敬。那十年过于匆忙却是无比珍贵的、纯粹的、有效生命时间,是酸甜苦辣有滋有味的充实阶段。

在日本那些年时常怀念生我养我的母亲和我生活过的大地,烤过的火炉,听过的声音,关心和疼爱我的人,回到祖国又难免想念日本那片小土地,在那里走过的路,爬过的山,见过的人,呼吸过的空气,抚摸过的花草,我真想同时享受着这两块土地芳香,愿意这两块土地本来就没有界,同是我的故乡。

10年后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祖国,回到了母校,也把学到的知识、观念和纤维艺术创作带回了天津。

问题:

在日本学习和天津最大的区别?

韩丽英:

那年我已经38岁置身异国异乡,总想获得一些差异、未知、未曾有过的知识和经验。在国内我是大学教师,艺术家,专业设计在全国选用,绘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不少作品获奖,在电视台讲座,曾以为自己是佼佼者,到了日本我首先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当时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日本与还不发达的中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异,艺术上体现的更为突出,当时我们的染织专业教学是以图案、花布、少量的装饰品设计为主。面对铺天盖地的前卫作品理解起来显然是太难了,我有些心急了,急不可耐,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无知的可怕,从头到脚都凉透了,真正体会了这个字的含义,意识到学问从动词到名词要经过一个多么艰苦的过程,近四十岁的我在新的未知的环境中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正如导师所说的:怀有热心’‘初心’‘思维敏锐使你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了当代纤维艺术领域作品在日本一次工艺双年展中入选并获奖,拿到了一笔奖金,虽然不多在当时是很可观的,我非常激动,我深知搞作品没有钱不行,于是我决定把奖金给在母校像我一样热爱学习人,这个想法得到了日本友人神户市市委官员吉田先生和长岛 隆夫人的支持,我们共同在天津美院设立了:隆英奖学金。在日本的学校里注重动手,讲究溯源。学习中老师很少先讲大课,搞作品领先,每个教师都不停地搞作品,学生也一样在这样的过程中去讲课、去探讨创作和理论,我的一些纤维作品就曾经过:剪羊毛,打毛,手工纺线,手工织制过程,我体会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我和作品自然而然的、循序渐进的、细细地融在了一起,使我懂得了什么叫学习,怎样学习。

每当我看自己的作品时,不仅看到作品本身,更看到作品背后的我,背后的故事和情意,我总觉得作品本身享有生命,向观看者诉说诞生那一瞬间的愉悦和全过程。

我体会专业教师搞作品是能上讲台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在我主持服装染织系工作的那些年,竭尽努力与大家这样去做,我系很多师生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会入选、获奖,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至今感谢支持我的领导,老师,学生们。

问题:

当下的学生大都依赖拍照片后在室内画画,以前的学生出去画写生多,您觉得哪种方式更好一些?

韩丽英:

我觉得各有优越,从工具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具体说利用手机,相机可以客观迅速记录生活、场景、风光,肉眼看不清的事物;瞬息即逝的事件等等优越性太多了,写生难以做到。然而这代替不了写生,写生是纯粹的你,你的身心,你的思维,你的感受与写生对象的交融,依观察角度,判断能力,基于个人的感觉而成形的,这是工具和他人不能代替的。我想工具、方法都是为人服务的,得当就好。

问题:

从文革到现在30多年,对于天津设计的发展,如果要划分几个阶段,您怎么分,有哪些组织引导?

韩丽英:

生活是设计的基盘,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着设计面貌,从印染织物领域来看我想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生活需求为中心的实用设计阶段,约在80年代中期以前,起组织和主导作用的是全国选花会,广州交易会 ,是指花布设计的花样图案,通过花样大展会,让企业、商家选样订货,促进流行,使花样不断更新地走向市场,走进人们的生活。

第二个阶段是约2000年代之前,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公共建筑的增加,室内装饰、家庭软装饰的需求,,也随着中国制作热的外销增加,不但实用纺织品设计发展迅速,围绕布艺设计,有欣赏趣味的装饰艺术也有很大的市场。企业和外商扩展了纺织业的设计领域。

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记得年我刚从日本回来,就在天津卫视文化视野节目介绍纤维艺术作品,在校园里展示,以来更多的国际纤维艺术作品和纤维艺术展介绍到中国,天津的染织设计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进入了设计的新时期,艺术家们以人类生存最熟悉的纤维,布等软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使之成为可以独立的艺术种类,这与留学人员的回归;不同层次的国际交流;频繁的国际展会有着相当的关系。出现了产品、装饰品、艺术创作的繁荣景象

问题:

对未来的设计您有什么看法?

韩丽英:

设计仍然是以人为本,今后的设计会发展的很快,在以往的实用、美观、经济的基础上,会更温心;更具趣味性;更节能;更科学;更注重对细节的设计,无论是大到对于一个国家的设计、城市的设计,还是小到一个笔记本,修正笔的设计,例如一些国家已经在研究不易伤人的软材料建筑设计...又如 :设计者留心到修正笔在修正字里行间的错字时,因笔尖宽看不到后面的字,很难确定停笔位置这个细节,将笔尖重新设使之便于使用等等,我想以后对设计者的要求会更全面,特别是知识的丰富性和生活经验,以及对服务者的热心、细心。   

问题:

您有没有推荐的书,让我们学习学习?

韩丽英: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博览群书是乐事,我想有三部书需要读,一部是有文字的书,书中有史,有事,有他人的思想和经验, 有无限的知识和智慧,爱读书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是光明的;还有一部书是作品这部书,艺术形象、图形语言更具启发性和挑战性,要多读,读懂;还有一部书是生活中的人,前面我们说过设计是为人而做,反过来设计也能改变人的灵魂,读不懂人也就做不好设计。

走万里路,一是走大自然的万里路,天然环境,人文环境,那里有意想不到的奇观,开阔人生;二是做作品的万里路,置身于不断创作的这条路上,经验出在这里。三是艺术交流这条路,享受每个个性来丰润自我。有形的书,无形的书;有形的路,无形的路都重要。

 

转载:天美研究生部

您还未登录

评论

全部评论:0条

x
  • 珊瑚的袖口手环
  • 玻璃啤酒杯3d模型
  • Eraser首饰-绵延(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