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给我们留言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洪山路国际工业设计园纳金网

邮箱:info@narkii.com

电话:0595-82682267

(周一到周五, 周六周日休息)

名师专访第44

返回名师专访列表

名师简介:李志强,中国天津生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曾任天津市文化局团委书记、天津杨柳青画社社长、总编辑,兼天津新闻图片社社长、天津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等,现任天津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国际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美国摩海德州立大学荣誉客座教授。

设计观点:用阳光、正大的心态去观照世界。

个人荣誉:2011年11月,应美国摩海德州立大学(U.S.Morehead State University)邀请,赴美进行两场学术讲座《中国绘画的文化观念》、《中国民间绘画的文化观念》‘;
2012年7月,天津美术馆举办学术讲座《艺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2013年3月,应邀于山西师范大学举行学术讲座《彩墨画是中西绘画沟通的一种方式》;
2014年4月,天津美术馆举办两场学术讲座《梁斌的革命生涯与艺术生涯》、《梁斌的书画艺术贡献》;
2012年作品《沉史浮生——李志强彩墨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侧记》发表于《中华儿女—书画名家》总第427期;
2011年作品《寻找走失的颜色》发表于《每日新报》;
2012年作品《笔墨与色彩的平衡——李志强的彩墨心路》发表于《世界艺术》总第111期;
2012年作品《从“融色于墨”到自然混成的“彩墨”风格》发表于《逸品鉴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3年作品《李志强的彩墨艺术》刊登于《天津日报》第16版(文化专刊);
论著《生命之光——梁斌书画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荣获首届“文津奖;
《美术教育应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动力》,《美术观察》2011-11,总第195期;
《我现在的艺术观》,《中国油画》2012-03,总第150期。

问题:

那时您当时上课的形式是什么样的? 

李志强:

我那时候上课的形式很简单。大家都在自己的教室里面,把布局隔断一下,每个人有一个桌子,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作空间。专业课基本上就是先生一边教,一边讨论问题。文化课就是集中在三七教室,现在美院这个三七教室已经没了,我们当时一个年级的同学就集中在那儿由文化课老师授课。 

问题:

那么当时外出写生多不多呢? 

李志强:

还是很多的,外出写生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的先生每年每个学期基本上都会给我们安排各种写生课;除了先生安排之外,我们寒暑假的时候还会自己安排外出写生。那时候,我的寒暑假都是在外头写生度过的。我们有时到部队去写生,有时到农村去写生, 一去就是很长时间,真正深入下去。我的毕业创作在 81 年,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到永乐宫临摹壁画,在永乐宫画完画然后又到了附近的村庄写生,之后又到藏族地区呆了一个月,最后去了敦煌,也呆了一个月。我始终觉得,写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活动和教育活动。我的先生们也特别赞同写生。现在想起来,先生们不仅帮助我成为一名艺术家,更给了我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素养。

先生们在写生中,传达给我面对传统、面对自然、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他们鼓励我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他们还让我们通过对西方的研究,去寻找到一个能和我们产生共鸣的地方,然后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以我非常感激我的先生们,他们坚守了中国的文化立场,传递了中国文化精神和语言表达技能,使我们坚定了有中国特色的创作信念,把我们推向经典、推向生活、推向自然。我们今天能练就一手功夫,而且有一些新的艺术思考, 离不开这些方式,没有先生们的思想,我们做不到。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些先生都是伟大的,是承前启后的。

问题:

谈到写生,我们发现有一个现象,就是现在我们在写生中都是以拍照为主,拍好照片回去照着画,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李志强:

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是给第六届天津青年美术节京津冀写生展的写的一个前言,就谈到了这个问题,这篇文章题目叫做《永恒的写生》。我认为,写生是绘画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活动和行为,因为人和自然的沟通,人和人的接触,人和各种文化物质的接触,都离不开人的价值存在,人在世间的存在物中是一个主导,而学生对于艺术家沟通生活和自然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但是在今天这样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基本的情感交流往往容易被信息化所淹没:人和人都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所使用的沟通语言也逐渐有被异化和冰冷的可能。我们创造了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但不能忽视且令人担心的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气息似乎越来越少,情感也似乎逐渐淡漠。可见,如果我们仅仅把物欲化、机械化、电子化的东西做为再现世界的主要媒介和手段,那么在准确的造型、细致的描摹之外,人作为主体的艺术冲动与即兴判断将会缺失。

所以我觉得,无论如何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写生中来,用你的手、眼和心去真正地表达。观察的眼和创作的手将是你心灵的延长,也是你的思想的延长。艺术最大的魅力是情感,如果仅仅根据照片临摹,而没有感情的投入,那么最终的作品即使技术再高超,也是呆板而没有灵魂和生气的。

我们现在对于写生往往产生一个误区,就是觉得我去把眼前的景物写下来,就达到了写生的目的,这其实是错的,这样做反映的只是你对景物的一种简单反馈,是一种拷贝,或者模仿。实际上,在写生的时候,你和景物之间应该进行一种内在心理的转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让景物成为你心灵的一部分,感应它,充实它,使其转换成一种新的情感和新的境界,或者叫新的智慧。所以你要是把写生当做仅仅是眼睛的东西,我觉得还不够,写生应该还是思想的、心灵的。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生不仅仅是对着一个场景或形态进行表达,而是要全面观照物象,洞彻之后,把它凝练下来形成一种新的视觉形象,以此传达你的心声,这样的写生才是真正富有意义的。

问题:

孙其峰老师在他的书中认为写生就是一定要能练习默写,他说画中国画一定要练这个能力,您怎么看? 

李志强:

中国画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叫做写意,写意是通过对物质形态进行心灵反应之后,把它塑造出来。它有一个过程,就是:我们首先具备对于文化、艺术的认知和积淀,然后带着这种积累去贴近自然,去寻找那些能和我们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东西,进入自己的心灵,不断升华、反馈,最后通过创作将这种成果反映出来,我们的文化和认知就有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艺术创作中,如果要进入到这样一种层次,就必须要学会默记那些产生共鸣的物象,提炼成自己的绘画语言,然后再吐露出来。这种表达更强调的是精神和物象的互通,也就是画论中常常讲到的以形写神形神兼顾,或者形神两忘。形和神交织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状态,这是艺术最高级的境界。孙其峰先生把这种主张传承给我们,给了我们很多含义丰富的方法和角度,还教会我们举一反三,举一反十。比如我们画一朵白色的花,那么这朵花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塑造,就可以推演出无限的结果。孙先生作为一位教育家,言传身教的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艺术、文化资源和思考方式,这令我倍感钦佩。 

问题:

孙先生在他的著作里面也说了,大家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的书要推荐给同学们?

李志强:

我觉得读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从大的层面上讲,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这些书都要读。首先,我推荐大家读哲学,因为哲学是对于精神世界的终极思考,通过阅读哲学,我们能够了解人为何思考、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的问题,也能够了解到对于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只有这样,我们对于创作中所使用的颜色、描绘的形象才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进而产生思辨的精神,传达出艺术永恒的魅力。

再说社会学,我们只有了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探究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了解自己今天所处的位置,才能够更好的协调和平衡客观世界与主观自我之间的关系。同样,心理学也是如此,作为平衡自我和了解他人最重要的学科,心理学引导我们与自己和谐相处,与他人和睦共处,以及个性化的对自然和社会的心理反映。在艺术上,心理学的巧妙运用也能够让作品更富人文魅力。

当然,对于从事艺术的我们来说,艺术史是重中之重,尤其是美术史。美术史是两块,一块是中国美术史,一块是西方美术史,都是必须要读的。因为我们要了解绘画艺术的产生和流变,才能知道艺术的本质特征,它产生的文化背景。只有阅读美术史,才能了解到如何继承、传播传统文化,怎么使优秀的文化成为你创作的一部分,产生新的价值。

我一直推荐同学们阅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有好几个版本,还有一个名字叫《艺术发展史》,我们国际艺术教育学院里也在做关于阅读这本书的活动。我之所以推崇这本书,是因为贡布里希在艺术上是非常宽厚、平和的。他不排斥任何一个艺术观点,非常客观、理性的对待所发生的艺术事件,但又在行文中格外强调对于艺术的亲身体验和独立分析,这样就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史观:他尊重所有艺术家的创作,认为每一种形式都是创造者开创思维和冷静观察的结果,但又不盲从,始终保持客观。这样公平开明的态度,自然让他的著作不同凡响。

除了经典的艺术史著作,我也推荐大家阅读一些美学理论和美学史。对于美的讨论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了解美学史,就是了解人类追求美的历程。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这些书籍中,了解到艺术史上每一个时期的美学思想是什么,审美判断如何在不断的改变,又如何在传统的大框架下产生新的思维和角度。这些都是我们在艺术创作中亟需的。当然,我们最好还能够读一些画家的传记和个案,去探索艺术家独特的成长历程,在阅读中,你可能会找到会找到与大师共通的地方,产生共鸣,这对于艺术家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问题:

您一直在为教育事业做贡献,那么老师您能对同学们的学习能给我们提一点建议吗?

李志强:

我想提三个建议吧。

第一个建议,我觉得同学们应该重视自己,重视自己的创造力和天性,要想尽一切办法寻找自我。找到自我、了解自我很不容易,需要通过读书、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不断地尝试和独立的思考来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特征。如果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又找到自己的信念,就应该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你的艺术才能最终成为你自己。我觉得传统也好,当代也好,东方也好,西方也好,无论什么画种、什么风格、什么内容,我们都应该守住本心。因为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不要遇到一点波折,或者看到市场风向,看到他人成功,自己心向往之,就放弃自我,顺势追随。人的时间很短暂,没有太多试错的时间,只有坚持,才能得到渴望的成果。

第二个建议,就是树立阳光正大的价值取向。我们同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对于艺术,我们应该保持高定位,要用阳光、正大的心态去观照世界。这样的话,你就能感受到艺术的愉悦。这是一个价值观、价值取向的问题,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从正面去看,就会形成正能量,而有的人从反面看,就会形成负能量。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正能量的人,比如说去听一个讲座,有的同学会批评这个老师讲的不够完美,但有的人却能从老师的讲演中汲取很多有益的东西。我们想像一下,这样的两种心态,谁能学到更多东西?所以,阳光、开放的心态是决定你生活层次的重要因素,也是对作品质量的保证。人和画是一致的,你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阳光伟岸的人,你就能完成品质高尚的作品。因为作品就是对你心声的反馈,只有阳光、积极、正大,你才能真正创作出高品质的、动人、正大气象的作品。

 第三个建议,我觉得同学们应该广泛地学习。应该向古今中外的大师学习,向你的朋友学习,向你遇到的事、人学习,记录和观察给你带来深刻印象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然后不断地梳理出来,成为自己的资源。我觉得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日积月累,才能走向成功。就我来说,我的学习也在不断进行,我的日课是练两个功夫读一本书。第一个功夫就是毛笔功夫,第二个功夫是造型功夫。我练习这些,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运笔、造型能力。而读书,就是为了给这些技法的训练提供文化的积淀,读书不需要大部头的时间,每天读一点,读一段,或者读一本都可以。同学们一定记住,学习是关乎终生的大事,它是一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我认为同学们都是可造之才,关键在于怎么去做,既然我们选择了艺术之路,那么就应该不遗余力的用心走下去,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辉煌。

From:天美研究生部

您还未登录

评论

全部评论:0条

x
  • 创意灯罩-个性设计礼品定制
  • 工业风味道工厂餐厅外观整体模型
  • Weis-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