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 2条
还记得6月占据各大板块头条的“鱼的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吗?这一道高考语文阅读题将原作者巩高峰推上了热搜,大呼自己要火了,同时也无奈表示:对不起,这题我也解释不了。
一时间网友开始一边心疼29万浙江考生,一边讽刺着无端加冕个人思想在他人作品上的恶俗。
我们生活中除了因为文字得以描述,图画也是代替文字和口语的传递者。
西班牙插画家Joan Cornellà就是一个典型的现代“讽刺”代表。他的作品因为变态、奇异、晦涩的原因在国内流行开来,且多数作品最后一格都是主人公诡异地一笑,所以被亲切地称为“欣慰地笑了”系列。但很多人表示除了变态和略加血腥以外看不懂要表达什么。其实Joan的作品含有很多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看懂了便十分有趣。
Joan Cornellà作品
许智伟就把Joan Cornellà当做自己所欣赏的“偶像”。对于一个励志走艺术与商业设计相结合的平面设计师来说,当你所创作的画面被观赏者反复研究、仔细查看时,就是体现作品和设计师本人价值的存在了。
就拿许智伟获得iF奖的作品[Raindrop]来探讨,这是一个是以一滴水滴从纸面或者墙面上端慢慢流下去的画面。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万有引力,有重力,所以雨滴是从天上落下来。在雨滴落下的时刻它滩落在了墙上或是纸面上,会随着墙面缓缓流下,直至渗入土壤,而之后利用地球自动的水循环系统再回到海洋或湖泊之中……
但直到在地球几亿年的时间轴上冒出了人类,开始做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和建立。因为人类的出现导致水滴在滑落运行的过程中碰到了为了让自己的发展更好而变得贪婪的工厂、建筑等,也因为建构这些东西导致水源被污染。
画面的过程就从一个水滴碰到这些被污染的工厂开始,导致颜色变黑不再透明,往往流到地面时已经与一开始清澈的水源状态不同。
由于人类文明的出现使得这些原本应该拥有并且珍惜的水资源就这样被污染且一去不复返。
[Raindrop]
除了用污染过的水滴明示人类对于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吸烟也是现代人恒古不变的话题。
前有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公益人倡导“吸烟有害健康”。然而他们却忘了,人类往往是欲望和健忘的结合体,即使我在这一刻满心忧虑吸烟的危害,一转头,早已从脑海中“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那一刻的后悔罢了。
许智伟在吸烟危害的公益海报[覆]中,除了话费上把的时间去搜集周边的烟头,用仔细的行动提炼滤嘴中的烟焦油外,不惜用自己的血液充当颜料的一部分。
编者第一次见到如此认真创作,并且搭上自己身体一部分的设计师。编者询问用血液制成红色颜料为何解?许智伟解释,为了做吸烟前后的对比,让人们可以对比吸烟前后的生活状态,所以必须寻找两种代表性的颜料去绘制两种生活的差异。其中黑色燃料是用烟蒂上提取的黑焦油本身就具有代表性,而另一种颜色则必须象征自然、生命和健康,血液就是一个最具有力量的答案。
[覆]
这两个如此独树一帜又隐喻十足的作品,是否真的引起了人类对于两个沉重话题的重视和思考呢?
许智伟向编者解释,对于设计作品是否引起注目与共鸣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能够让观看者明白创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的作品;另一种是你希望观赏者的想法是你作品的一部分。
第一种,运用大家能够共同理解并是基础的元素,使用这些元素或符号组成画面,而这个画面能够被轻易的理解、接受并且进一步了解设计师所传达的事情。当你以这样的行为或方式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并达到相应的水准时,设计师自我的风格自然在创作中被定义。
第二种,“将他人的想法也纳入作品的一部分”。作品本身很强烈的隐喻性,但又没有明确清楚的告知观赏者所表达的意思或传达的寓意,因此不同的人来看就有不同的想法。好比鲁迅先生的“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一样,你要随着“镜头”去体会这个作品。
那么哪些符号是许智伟所说的“熟悉符号”呢?编者在另一个作品中看出了元素。那个被鹿角、象牙、珊瑚等动植物身体部位包围的十字架赤裸裸的展示着人类盗猎者不堪的行为和动机。
十字架是世界上的人所熟悉的符号,它象征着生命、救赎与轮回。运用这两个不同象征生命的符号(一个象征血腥,一个象征神圣与救赎)将它们平凑成一个象征生命的符号,觉得是一种画面上的冲突跟讽刺。
“所以在做自己作品的时候,大部分我都会先顾虑到别人观看的感想。所以会尽量使用大家熟悉的符号整合构建我的作品。”许智伟如是说。
[THE CROSS]
除了用熟悉的符号来代表许智伟作为设计者所要传播的信息外,摄影与个人兴趣也是许智伟创作的灵感来源。
世界上有一种古老的冲洗成像方式——蓝晒。其用化学颜料与阳光、日光、空气结合所产生的一种非常漂亮的蓝色。在以前就是用这种方式去做相片成影。我们会小心谨慎的去对待我们拍下照片的那一瞬间,每一张照片都必须经过非常复杂的机械调整、构图等环节。我们的现代生活被快速的数码成像所包围,早已逐渐忘却每一次按下快门的兴奋和情感。所以许智伟在大学课余生活中与同学创办了蓝晒显影工作坊,不仅是自己对于古老摄影的普及与研究,也是让身边的朋友同学多“回头”看看那些有趣的文明。显然,在校园内举办的两场“蓝晒商品”交流展览取得了非常好的评价并得到不错的回响。
如果说摄影是一个平面设计师必须拥有的技巧,那么个人兴趣就是区别于其他设计师的独特魅力。许智伟对于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兴趣。他向编者介绍了自己常看的电视节目——“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
主持人会示范在地球上非常险恶的环境下,靠着自己的求生技巧让自己在这里得以生存。其中懂得寻找水源、食物,找到安全地方让自己能够避开恶劣的天气是许智伟所观察到的。每到一个险恶的地点一定会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干净的水源。因为有水才能让自己安全,人在三天中若长时间缺乏水分就会丧失身体机能,导致死亡。所以水源对于人类身体的维持或生命是非常重要的来源。
然而,在人类文明的环境下,时代的进去让我们得以快速的取得某些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打开水龙头或是饮水机就能够很轻易的取得干净的水源,但也导致了我们不会懂得珍惜或是重视这些我们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东西,进而去浪费它,破坏它甚至毫无节制的使用它……
许智伟兴奋的分享:“我想以这样的概念和故事转换到我的作品上。”
我们总说设计师是创造和提供创意的先行者,但有时候他们只是传达问题的信使者。
许智伟强调道,工业设计是解决问题,而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是凸显这个问题。在工业设计中很常被提到的一个设计目的:设计是为了去解决人类的问题。而做商业设计或者做视觉传达、公益海报,并不太会去把这句话当做他们奉行的目标。所以两者的差异,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感性的。我们必须将我们的人文和人类的行为去用感性的方式诉说这个话题。并且让人们重视这个问题。让人们开始重视某个问题这件事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平面的作品大部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且奉行这句话。
对我来说,我的设计一直进行目前为止,都姑且奉行着:“设计是为了放大问题”这句话。
Q&A:
用平面涉及推广公益,是否有效果?
这是平面设计遇到的非常大的问题之一。
假设今天要推广某件事情,但海报与广告只是单纯的阐述这个概念。如若大家看到这个海报、作品后,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些约束的话,当然是我们所期待或是很棒的事情。
但如果许多人只是看完海报之后就“看过了”的心态,且不会对这个议题有特别的感触,那其实某部分来说这个作品并不成功。
我们提到是用感性做平面设计,而有时候我们太过于感性,将所有自己所希望的事情或想法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上时,那我们就变成了一个艺术家了。
所有我们要如何运用大家所熟悉的符号或元素想尽办法尽可能的让大多数,大部分的观赏者都能够因为熟悉这些符号进而对议题产生关注或对这件事产生影响。
设计并不只是局限于只能做平面或者广告。假若所制作的海报或者广告力道还是不够的话,那就得考虑是否结合某些活动或者产品才能让这个议题的效益得到改善。
比如制作一个环境海报,之后有影响到大家看过对于环境有那么一点点的重视。假若他们的感想或回馈只局限在这个部分,相信很快地他们的感受就会没了。但如果我们还搭配其他的活动或设计将两者相结合,并且让大家在看过海报之后愿意去投入分更多的心力保护环境等,那这个部分就是我们制作平面设计成功、想要达到的目的。平面设计是提起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兴趣或重视。后续的延伸就不止是我们也是其他人需共同努力的部分。
没有让观看者体会到设计师作品中想表达的意思,这个作品是失败的吗?
这个问题有两种方向的回答。
第一种是:今天所做出的作品目的就是让人们去理解他所要表达的含义;
第二种是:今天所做的作品是取决于观看者怎么看它。(10个观赏者来有10个不同的看法,那这个就是我作品所创作的主要目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假如今天观赏者看了你的作品,对于你的想法并不是这么了解的话,那必须先知道这个人的作品是基于哪一种倾向,是哪一种类型的作品。倘若是第一种,那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其作品的样式,并且很清楚的传达自己的概念给别人,但观看者看不出其中的寓意,那么当然这就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假若是第二种,其本来就是希望每个人对于他的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他认为每个人的看法是构建他作品的其中一部分,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作为设计师,是否有自己的底线?
一个好作品所呈现的样貌是取决于设计师与他的客户。
设计师提供他的专业与想法,跟他的客户报价或提案,而客户需要具备同样等级的思维或想法,或者说他尊重这个设计师所提供的案例和建议,并且两者之间能够得到一个很不错的共识,我们才有可能完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作品。
设计师所提共的技术与工具技巧只是基本,藉此将想法具体化,重要的是他基于专业所提共的想法与概念转换。
如若设计师在设计作品的时候客户本身就抱着一种非常强硬或者以自己为观点的想法,等于说他只是聘用了一个设计师,用设计师所熟悉的技能或软件去做出客户想要的产品或画面,最后呈现的作品并不是一个已经训练许久的设计师靠着他自己的专业和经验所做出来的作品。
所以设计师照理来说是不会有底线这个东西的,因为底线是设计师与客户之间互相切磋、沟通所磨练出的样子。当底线这个词出来的时候就已经代表不是很恰当的设计师与客户合作之间的关系。
反之,我们想听听看客户的想法,如果他本身是一个很不错的客户,在设计这方面也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认知,双方便可以很轻易的在这一方面取得共识,无论是两者中的哪一个部分往前走一点,往后退一点。而这个部分就是我们所提到的做商业或是做一些需要考量客户或考量他人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但这很正常,并且有助于去培养你如何帮助你以后去找到客户之间的平衡点。
“概念会比较倾向于讲述的方式,文字比较难表达。”为何有这样的感想?
一件好的作品不管是海报、唱片设计、插画或者是书籍封面,好的平面设计作品是不需要任何的解说文字去描述这件作品的。这是我对于一个好的平面设计作品的认知。运用符号、手法、元素去让大家能够透过这些我们从一二十年过来的生活经验中出现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将它烙印在我们的脑里深海处,看到你作品的时候,就非常简单快速的去链接这些符号,并且将他连成的画面就是我们希望观赏者能够看到的画面。所以如若再以文字去说明的作品可能就不是一件好的作品,因为你必须依靠这些文字的辅助,才能让其他人去熟悉你的作品,但这只是大层面大方向的个人想法,也许这个概念并不适用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作品上。
这样的概念适合运用在我对于平面设计作品的期许。
我比较喜欢“将他人的想法也纳入作品的一部分”的这种创作作品。我无需告诉观赏者关于这件作品的资讯或是想传达的东西,在这样的条件下,看到我的作品会有什么样子的想法或者什么样的看法,这就是我所期望的。
如若你已经将你要表达的东西和想法说出来了,那我认为这个人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并不会有任何的想象空间与期待值,这样的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是非常无趣的,因为限定他的思维,这并不是好的方法。
本文由艺家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回链
全部评论: 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