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 1条
wx_EAgXAZtO 2741天前
感謝 [回复]
“我不喜欢读书,所以我学了设计,千方百计的学画画,终于在大学跨进了设计专业的门栏。大学所有考试里,英语更是惨不忍睹。大四的时候我获得了两项红点奖,这应该算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在红毯上意气风发,我知道很多人在注视着我,全球的媒体在关注着我。走下台之后,我和伙伴收到了世界知名设计杂志——Yanko design的记者访问,那时架起的摄影机对着我,记者用英文让我介绍作品与功能,在这重要的一分钟里,我却无法回答。我无法用流畅的英文回答作品的名称、解决的问题,作品的功能与优点等等。这件事情给了我挫折感……”所以你以为柯智腾会奋发学习英语吗?当然没有。
设计的领悟
柯智腾为台湾华硕电脑的产品设计师,并在业余时间持续练习英文的口语与演讲。进入大企业发展的他好像已经跟之前那个成绩很烂,日常厌恶英语、逃课的家伙说了再见。为何像小说一样如此大的翻转呢?因为三段不同地区,不同操作的实习经验,直到今天,还让他意犹未尽,印象深刻……
第一个实习位于台北一个从法国留学回来带着自己梦想的设计师所创建的设计工作室-水越设计。柯智腾在这里做了自己一个回响最大的作品——探索瓢虫。他们在非常繁忙的台北街道中用保丽龙球做了几只瓢虫,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去寻找瓢虫并探索奥秘。因为这个起头,水越设计让这个活动从街道兴起,发展到了大学活动,后来变成了全岛的一个全民参与的创意活动,成功得到了人们的热烈响应。
这一次活动的成功对柯智腾这个刚学设计的笨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这一刻他意识到了设计能够让人觉得有意义是非常难得与开心的,正因如此,才对他自己的设计规则有了新的启蒙。
探索瓢虫
第二次的实习选择了深圳。在这个新兴起的国际视野都市里,柯智腾终于了解一个作品是如何量产的,这也使他对自己的作品重新做了审视。
“在这之前我的作品都很理想化,即使我的作品获得了红点等国际大奖,但我从来不知道要怎么把它量产,不知道一个东西需要考虑这么多事情,把一个想像的东西实际做出来也是工业设计师的一种责任,不是吗?”某方面来说,设计师如果无法将作品量产,那么这件作品就是去了商业价值,更甚者失去了作品本身的意义,只存在一种打不到的梦想状态,也许那并不是个坏事,只不过这种状态将无法被称为一个设计师,称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更适合些。
而第三次实习则是去美国做交换生之后,在设计工作室DL Design Unlimited负责位于拉斯维加斯美国消费性电子展中游戏公司Sega的展场与动线设计。如何出良好的動線與擺置,並让使用英文去沟通出让使用者体验到最好的观赏经验也是这次实习中体会最多的,此次经验也奠定了往后设计华硕米兰展展场动线的基石.也在这一次,他终于意识到了英文的重要性。
“因为这已经不是玩玩的日常生活用语,而是你要用英文去介绍你的设计,说服别人你的设计是最棒的。”柯智腾答道。看,一个真诚又可爱的回答。
柯智腾在美国实习
设计的基点与工程
柯智腾在走下红点舞台接受采访的挫折后,回来还是继续一如既往的对英语保持着抵触的心态,翘课、睡觉更是英语课上的常态。直到在攻读研究生课程的时候有了机会到台湾以外的地方学习,“但好巧不巧我申请上的是居然是美国,我开始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找到超市;自己是否能够看得懂路标;自己是否能够听得懂外国老师的专业课程……”这写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一个个接憧而至,为了在美国生活下去,柯智腾只能临时抱佛脚,参加了英文补习班。但是由于本身存在的抵抗情绪,正常的方法无法让他有效的学习并吸收,“直到我换了另一个方式:因为学习口说,所以与我的英文老师成为了好朋友,两个因为年纪相近,所以俩人有更多的兴趣和话题聊,所以成为了好伙伴。后来他告诉我可以去酒吧,有很多外国人会愿意做语言交换。所以我就开始了这趟旅程。”
酒吧的“搭讪式”学习让柯智腾很快的练习好了口语,甚至交到了许多意气相投的朋友,让他在美国期间能够停停走走,感受不同的文化和设计,碰到不一样的人和故事,为自己的眼界与灵感做了升级。
“得了红点以后,我开始思索自己是否不需要再去追求更多的设计概念奖,因为我已经被证明了,甚至在设计师群体里被认证了,所以我开始考虑自己是不是应该研究更深入的问题。”柯智腾说道。
“人因工程”就是柯智腾直到现今还在研究的问题。得到大奖之后的他追逐奖项的企图心被满足了,开始学习人体工学相关设计,探讨怎样的产品对人体来说是好用的,好的使用经验是否对人体有害?例如专注在LED照明上的研究,並在实验后证明“适合阅读的台灯并不适合书写“,这种研究式的方式很无聊,但也普遍是一位工业设计师所缺乏与需要的能力之一
“专研设计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很多事情都是要考虑人类的使用是是否便利的。”例如,一台可以让残疾人士享受骑车乐趣的自行车;一段简单却平稳的坡道;一座让自行车与行人不需攀爬的桥樑……你会觉得之间好像在社会上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而这一个思想本身就具有价值。有了这样的领悟之后,柯智腾开始在设计样品的时候让其他人试摸试用,在最后做出的统计分析报备领导的时候,成为了一份有理有据的“自我证明”,这种人因工程式、数据化的设计,不止让感性的设计多了许多理性的成分,也让数据去推动设计本身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相对于纯感性的设计,这样感性理性具备的设计更容易让决策者买单。
红点获奖作品:《麻将》
后来加入了华硕这个家族,便开始追求自己对于美学的研究与尝试。
“华硕在台湾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做创新了,因此设计师的使命就是让华硕这个牌子成为好看又好用的品牌。我们一直在试很新的材料,一直追求极致的工艺美学。”
柯智腾强调,华硕品牌从始而终都注重并尊重设计,为了力求打造优秀的产品与品牌,设计师们常常会给自己定很多的假想敌,所以在消费电子行业,不管是手机、电脑、平板等产品都在追寻更新更好的模式和设计。持续的推陈出新与注重电脑的品味,是拿出更好设计的基点。
除了在华硕得到了设计上的锻炼经验,制作产品的分析报告让柯智腾慢慢脱颖而出。
用小说“写”设计
常常闻言,设计师拥有属于自己的设计规则与思想,而柯智腾的设计似乎有点不按常规出牌。
由于柯妈妈是一名中文教师,因此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柯智腾对写作有很大的兴趣和天赋。“我非常喜爱玩网路游戏并把游戏写成小说,甚至曾经被登录在游戏的官方网站上面,另外也曾经得过大学作文的全校第一名,所以将作文跟小说的逻辑放到设计里面应该是我个人设计的一大特点。”
柯智腾的小说从不按理出牌,按照他的逻辑与写作习观,直到最后再揭露意想不到的真相这一幕才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例如一开始的假想敌正在毁灭世界,直到结局才发现是主角自己才是正在一步一步毁灭世界的人,周遭的一切故事经过合理解释后,才领悟到一切事情与自己想像的相反,假想敌们才是阻挡世界被自己毁灭的正义之士,让观众在情节达到高潮的时候发现意料之外的真相,引发意犹未尽的感觉和惊喜万分的情感。”
“我通常都先想像结局如何令人期待,如何吸睛,把结局想好之后才开始构建整个世界观”而如果将这样的安排放在设计上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碰撞,例如设计一只电灯,那它发表会的那一天会长怎么样的?是否发表的那一瞬间,观众们露出惊叹的声音?坐在底下的观众会期待它是一只怎么样的电灯呢?是否需要用它去点亮整个设计发表会呢?是否有一个互动的场景?
当你开始想到这个结局以后,会期待怎么样的产品被创想出来,灵感就在这一时刻迸发并开始着手前面的设计。这种设计程序,有别于大部分的设计师从资料收集开始的传统思考,打破了既定的设计流程.
因为自己鲜明的个性,从结局开始倒退回想设计是从小说里借鉴而来的独特方式。但这不也正是柯智腾自己设计中的特点吗?从开始到结尾,我们可能随着正顺的思维方式,或许在途中早已模煳的定位了产品的结果,而倒顺充满着未知,一个隐秘的结果有时候可能带来的也是起落不一的开始,因为直到那一刻,你都不知道它最开始应该是怎么样的,而这也是引出另类创意意想不到的出发点的一种方式.
红点获奖作品:《ZipperLock》
Zipper Lock同时结合了拉鍊和密码锁,能够简单快速的上锁包包或行李箱内重要的物品。
在公共场所或者人潮拥挤的地方,包包有可能被有心人士打开 并偷走包包内的贵重物品,因此Zipper Lock的设计能大幅降低被窃取的机率,也让使用者更加的安心。
Q&A
认真做设计花费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之前的实习经验有提到你把需要2天工作天的事情浓缩到到4小时完成,是不是中间对流程有做筛选?
如果适时去推荐对的东西去解决对的问题的话,可以将很多的流程缩短也可以做的更好。也就是说熟悉各种相关讯息,等需要的时候把所有有用的菁华萃取出来做一件事,是很容易让事情事半功倍的.
中国企业的设计流程是否有一些其实是不充分的?
跟美国比较起来,亚洲的工作模式沉积确实太多。
某些状况导致可能你在做的只是快速通过检验,而不是做最好设计。而通常这个流程是最繁琐,并且内耗最多时间的一个部分。
简化流程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不管是主管还是设计师都应该时刻接触有趣的东西,关注新消费者的动态。年轻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可能不够,但是却能从他们的设计中却可以看到潮流的趋势,比较可惜的是当他们提出想法时并没有权限去做决策或让决策者感知道这件事情的流行性与必要性。这一环节通常最容易产生歧义,进而导致流程走进复杂并跟不上趋势的状况。
在大品牌设计的环境下,是否会觉得被限制或束缚?
当然。
其实在电子业的环境里,对于设计师的限制都非常的多。
电子产业的限制非常多,世界上有很多厂商拥有不一样规格,所以你必须了解它们之后才能开始你的设计.
其实电子产品不仅只有美学,还需要结合物理学,例如怎么打开电脑,键盘要这么好打,荧幕要怎么设计,触控板要多大。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只要动一个,可能就会影响到很多其他的部分。这也包含了许多除了设计之外的挑战,像是物理学、科技知识、人因工程、量产程序等,但一一克服挑战之后,得到的成就感是非常高的
设计师需要掌握未来潮流与动态,对于未来几年的研究,你们是怎么去做的?
彼此影响、彼此分享是成长很重要的一部分。假设我喜欢车,他喜欢时装,当每个人的兴趣加起来彼此筛选之后可以延伸出一些非常有趣的概念,两种概念的相撞,可能就可以引导设计出具有非常时尚内装的跑车。不管你在茶水间或者无意识的聊了一些你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分享你研究到的趋势,这对另外一个设计师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亦或者对你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两者观点结合可以延伸出独特的结果,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是设计师很重要的养分。
各种不同专业与兴趣之间彼此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有建设性的閒话家常,对于不只设计师或大众来说都是一种非常有助益的相辅相成.
本文为艺家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部评论: 1条
wx_EAgXAZtO 2741天前
感謝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