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 0条
艺家人访谈设计师:单峰
单峰,出身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 ,硕士毕业后加入石振宇教授的工作室。后加入乐视体育,一手创建工业设计部,任乐视体育工业设计总监。带领团队完成了乐视超级自行车、Liveman系列运动相机、无人机、智能穿戴系列等众多产品的设计。现在他任职于汉能集团工业设计部,带领团队探索薄膜发电术在消费产品上的应用。
打了鸡血的工业设计
说起单峰与工业设计的缘分,这个还得源于他朋友的一句话:工业设计,好像跟画画有关系。于是单峰随手将它填作一所普通学校的第三志愿,就去做复读的准备。“还好最后没有去复读,也还好没被前2个志愿录取,而是去读了工业设计专业。”单峰连续用了2个“还好”,话里颇有没错过真爱的感觉。因为他一下子就爱上了工业设计。认为这是个让人打鸡血的专业。单峰说:“在学校里学到的设计理论,似乎昭示着工业设计师一个无所不能的专业。而在我正式工作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被恨恨地摔到地上。之后我变得更务实和更理智了。慢慢爬起来,走起来,最后跑起来,才终于又发现:工业设计果然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专业。”
Q:中间遇到挫折时有想过放弃吗?
A:的确陷入过长期的迷茫和挫败中,现在也是,但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工业设计。这个行业里面有很多成功的前辈、后辈,这里的成功指的是做出了独树一帜、让行业一致叫好的产品。我还没有做出这样的产品,所以仍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着。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个人倒是有个比较深刻的体会:设计的思维可以让我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解析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我很肯定是长年的设计训练让我产生了这种思维惯性。这大概也是近些年“设计思维”理论被不断引入到各个领域的原因吧。
单峰参加2016德国RePublica大会,分享中国企业的创新
这么多年过去了,单峰对设计有一些困惑。但更多的是思考,他还有另一个深刻的体会:一定要注重细节,何事情,都要精益求精,自信是建立在对细节的把控上的。
Q:有什么想分享给年轻的同行或一同奋斗的设计师的?
A:做设计有很多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地方,不是浅尝辄止那种,而是要对细节进行思考。不论是用户研究的方法、手绘的技法、效果图的绘制、还是对工艺的了解,都不能是“大面”的。别人的效果图看起来更加立体生动,可能就是几个小高光的细节;一个外壳用了5度而不是3度拔摸角,可能就是为了避免侧面的咬花拉伤。当逐步地把这些细节累积到设计大脑里,才会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创意。我从来不赞同设计会被知识所束缚的说法,这说不通。我觉得人只有懂得越多,思维才会越灵活,如果一个设计师因为懂了很多的生产工艺就失去了天马行空的能力,那显然也不是一个好设计师。
乐视超级自行车,荣获2016年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
从创意、用户需求到战略
在工业设计领域,创意是解决方案,可以表现为造型、色彩、肌理、结构、交互方式等等。单峰表示:当设计师思考一件产品应该选择红色还是绿色时,凭借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感性,而是一个很理性的钻研过程所导出的结果。可能有人认为,一些设计大师是凭借天才般的感性就完成了出色的设计,但其实他们的背后有着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在创意这件事情上,单峰崇尚原研哉的Re-design理念。把已知事物的“皮”剥开,去解析最本质的部分。这与柳冠中先生的事理学有着相通的部分。抱着这样的理念观察生活、持续思考,是单峰认为寻找创意最有效的途径。
在用户需求上,单峰认为:设计师需要理解“场景-人-物”之间的关系 。人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才会产生特定的行为和心理 。这时候“物”,也就是产品,才能产生意义。在这个大前提下,才能探索到真实的用户需求。
Q:有时候,设计师的个性与用户的需求会不会出现矛盾?
A:其实这是两个不冲突,甚至不相关的东西。任何形式的设计项目,其实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并最终呈现为一套解决方案。设计离不开创意,但是寻求解决方案的路径,是个很理性的过程。设计师需要的是探索解决特定问题的特定手段,而不是把自己的个性硬塞进去,即便非要说个性,也要以不偏离轨道为前提。比如歌手的个性体现就不能坏了节奏,不能随意改变音调,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入自己独特的气息转换、独特的情感表达,哭腔、假音、转音等技巧,但歌始终还是那首歌,根儿不能变。
荣获2012年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原创奖银奖
Q:刚刚提到创意,那您对于设计战略是怎么看的?
A:设计战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其对企业的价值已经被反复证明过,我想说的是一个反向的东西:作为设计师,不能也不应该盲目放大设计的地位。把设计作为战略,是通过一整套的方法实践和制度保证的,其中有着合格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并不只是白纸黑字简单写入公司章程里就行了。
企业里的设计部门或设计师,首先要做好自己,检验自己是否具备前瞻性的设计眼界和过硬的设计实现能力。如果公司现在要设立一个CDO,你能不能做,敢不敢做呢?不能一上来就检验公司的战略是否有问题。
同理还有一直很热的绿色设计、所谓的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大的命题跟职业无关,是所有人的事情,是一个方针。而对设计师的要求其实从来没变过,就是完成好的设计,这里包括了产品定义、设计方案、量产可行性、成本、环保等等问题。把本职工作做好,再谈理念,再谈战略,最后才能讲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越来越敬重“专业”这个词。“专业”是要比匠心还要高一个层次的东西,匠心是一种态度,而专业是一种能力,是要依靠智慧和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的境界。我觉得从事任何职业的人,在做到“专业”之前,谈论“情怀”都是吹水。
单峰与Esslinger先生
之前曾经有幸跟Frog创始人Esslinger先生共事过一段时间,也尝试把设计思维的东西代入到中国企业的战略当中。这件事情对中国企业任重而道远,是伴随着设计能力地成长而逐步实现地。我本人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收获甚多,老先生的经验和眼界,对待设计的态度,工作的热情,思考的深度,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有一次我们口头讨论一个方案的设计,随后乘出租车去另外一个目的地,没想到老先生在下车的时候,已经画完了草图,这件事情令我这个晚辈极其汗颜。这真的是一堂生动的有关执行力的课!
鲛智能公路自行车,荣获2017美国CES创新大奖
设计需要多做试验
单峰总结说:“科学精神有很大一部分是做试验,做设计更要具备科学精神,不能指望着有一套方程式能帮忙解锁答案。而且做任何领域的产品都一样,设计师一定是第一体验者。”这就跟前面他提到提到的“场景-人-物”的基本逻辑也是一致的。如果设计师本人都不进到场景中去,那其所创造的“物”必然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