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评论: 0条
忘了上一次被人询问梦想是什么时候,只觉得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吧。我们有时候身上背着期望与希冀,往往忘却自己本该重视的“喜欢”二字。在美国工作多年的林哲平告诉我,喜欢就是坚持与追寻,纵使大学因为父亲的原因选择电子工程专业,但喜欢与向往成为了他敢于跨出的第一步,美国旧金山大学的工业设计是喜欢的开始,是向往的追求。
设计是喜欢的事
常闻:“我要做我喜欢的事情。”那么我们如何定义喜欢二字?在汉语词典里,喜欢意味着泛指喜爱的意思,也有愉快、高兴、开心的意思,喜欢实际上是一种感觉。但是,喜欢并不是放弃原本的知识和专业,将现下与未来的结合才是做喜欢的事情成功的准则。林哲平在设计事业上,就将二者很好的做了结合。
“理工科的背景对我而言反而是一件好事,它给了我理工男注重逻辑的思维并拥有技术层面的积累,对于我往后做设计,尤其是偏向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在理解这些产品的专业层面以及与工程师的交流上是拥有加分作用的。”
林哲平从事着智能硬件的设计项目,于他来说,商业是战场,偏向于理性的思维让他在工作管理上拥有果决、专业的一面,学会从商业角度去看待产品,看待设计。
“我个人是这样觉得,一个好的设计师也可以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因为设计是一个手段解决问题,但问题是属于方方面面的,设计最后也是为了商业服务的,所以这不需要去变成是你个人的艺术品,或者你个人情感的表达,做自己喜欢的设计同时是需要兼顾现实与发展的。”
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开始职业生涯的头三年是作为设计师身分度过的,他认为要先从对一个产品的定义开始,理解并以思考的眼光看待产品。例如在公司里,设计师常常认为自己当下负责的设计环节就是全部,但是产品的目标对于一个公司来说除了要有用户的体验,还需要能够为公司创造利润。如何平衡这两者间的关系,做到一种管理的方式就是属于产品经理应该思考的。
智能基础体温计
学会把握与放手
除了理工科的思维与产品经理的工作经验给了林哲平喜欢的事业上很好的开端外,中美两地的不同与差异更是锻炼了他如何快速的适应生活以及教会他懂得去尊重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对我而言,台湾人的做事方式、美国人的方式以及大陆人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很重要的其实就是去聆听,懂得去包容不同的意见。”
在还没来到北京之前,林哲平从来没有到过中国大陆,但蓬勃的发展生机早已印在他的思想中。机缘巧合的他在美国遇见了他的合伙人,并共同在北京创建了以移动医疗为主的创新型公司,与很多人一样成为了“北漂”。对于自己的第一次创业,林哲平用“机会与挑战”诠释了自己对于这一次经历的满意与成长,尽管在后来由于制作团队对于公司的走向以及产品的走向有着不同的意见而选择离开,但创业所留下的经验和思考是受益终生的。
“以前在学校做的项目总是停留在一个学生时代还不是那么成熟的概念上,创业让我有机会让自己的思维与喜欢的产品做结合并让作品升华和落地去解决人们生活的问题,这对我来说是幸运的。”
智能胎心仪器
人生第一次
很多人接触设计都是第一次,包括设计师本人。人类拥有七情六欲,除了理性思维还有感性思维。诸多的设计师在面对两者性能的较量下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平衡杆秤。
“我觉得最首要的是要分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事情。”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学问和工具,设计与纯粹的工程学的点在于它不是一味地从技术上面解决问题,设计是可以从心理、情感上去解决使用者所遇到的问题,所以在设计一个产品上不仅需要理性的去运用技术去解决问题以及对商业成本等综合方面的决策考量,并且需要情感上给予它灵魂或故事形成与使用者连接的桥梁,两者结合成为能够实践并生产出来的解决方案。
除了尝试平衡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在未来VR与智能产品可能成为主流的时代中,设计师需要拥有敏锐的趋势意识与出其不意的创意思维能力来面对新形势产生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你所具备的知识的广度会比以前更多。设计师会需要更广泛的知识层面还有技能,例如以往工业设计可能更多的是在造型、结构、材质上做深入的研究。然,智能硬件则需要考虑与使用者的互动,更多的是人机交互的需求。
第二,你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控制智能界面。在智能手机的时代,我们开始使用滑屏、翻转手机,到了VR,我们的技术开始接近自然,用语音交互,用眼球追踪。他所带来的界面与人对物品的行为模式得到了改变。因此这是一个机会去探索、提升人和物品交流的方式,因为这些东西所带来的一些行为或者说心理上的一些影响是更复杂、微妙的。
如何能够快速的响应并号召成为了这个时代设计师之间的博弈,所以这是第一次面对的机遇,也是第一次迎接的挑战。
用户测试
Bridge超宽带血压计
Q&A
在设计行业有6、7年的时间,与过去相对比,最大的心境差别是什么?
(心态上)更倾向于去找到平衡点。最早做设计的时候,更多的可能还是为自己在设计,或者只为一个用户或产品做设计。但现在,这个设计会包含更多的考量。我会称呼这是一种持续性的设计,它能够给用户解决问题,给用户带来满足感之余,也要是一个成功的商业作品。
你能够为公司创造、带来利润,才能够持续的去改进,才有这个资本去改进它,然后去持续的创作更好的东西。
(技术上)随着经验的累积,会发现更多可以去解决的手段或者是应用的方式。但是更重要的是观察,你怎样去观察一件事物的本质,找到对用户来说最大的共鸣点是什么,或者说最有价值的切入点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个来进行你的设计。
在设计界每次都是不同的产品,相当于说是拥有一点跨领域的体现,给跨行设计师的建议是什么?
我觉得是保有自身的设计思维。
对我来说,无论做包装也好做产品也好,或者做UI、界面也好,其实本质上你都是在解决一些问题,去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你用到的这些技能也是你怎么去挖掘现象后面问题的本质。
举例来说,有些工业设计师转去做UI或者做UE,但它的背后都是在解决这些企业问题的设计。以前我有个教授就曾经这么比喻:界面设计是什么?就如同我拿了一只笔在纸上书写,它本身就是一种界面。界面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你固体和固体接触的这条线它就是一个界面,你要如何设计它。具象一点,笔的形状要怎么吻合人类的手指,你怎么去握持它重心的一个设计。认为这也是界面的一种,这本身就是人去互动的层面的一个东西。
本文为艺家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