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设计师:卢迪
小时候
在没有转笔刀之前
我是讨厌削铅笔这件事的
笔盒里从来都是堆满了消好的铅笔
后来,有了转笔刀
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讨厌削铅笔
真是一件无趣费时间的事情
但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有一个人,却让铅笔屑开出了花
削铅笔这件事
从现在开始似乎变得有趣起来
这个人,就是设计师卢迪
来自东北葫芦岛小哥哥一枚
目前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在读
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海峡两岸年度设计未来之星
获得 IF、星火设计等40余项国内外设计奖
作品多次经IF、spark design、Yanko design等权威机构线上展览
拥有3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Pencil sharpener》
最近他的设计《Pencil sharpener》
让平时被我们丢弃的铅笔屑
开出了一朵朵五彩的花
缤纷的色彩从花心一层层地向外辐射
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渐进的美
铅笔屑花停留在削笔刀上
与手柄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花器
让人赏心悦目
就这样
枯燥的削笔过程变得情趣盎然、细腻浪漫
能设计出这样富有情趣的作品的他
也是一个满腔热血的感性设计师
喜欢设计,也喜欢烹饪、音乐、读书
认真的做一道菜,听一首曲子,读一本书
也喜欢旅行,喜欢走在路上的感觉
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时刻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时刻观察和发现着这个世界的美
不论是新的生活方式
还是不同的风土人情
他都愿意打开自己的一张网
去捕捉和过滤
去了解和体会
去学习和磨练
我不想只成为设计师
我想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碰巧极度热爱设计
擦拭手套
四岁的时候
妈妈送给我的一本书《昆虫记》
是它启蒙了我观察的能力
书本里成千上百种的昆虫
像魔法一样吸引了我
从那以后,我爱上了观察
更爱上了自己的好奇心
这也养成了我的性格
也造就了我和设计的缘分
大学时期的第一堂课
我的老师讲解了设计课程导论
介绍了一个“观察与记录”的方法
大概意思是按下思维的暂停键
不断的回顾我们身边显而易见的的东西
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和记录
而这竟与我多年的性格不谋而合
缘分就是这样吧
自此,我对设计“一见钟情”了
从此深陷设计之中
不能自拔
而这要感谢一路走来的师友
与他们的结实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作为学生和正在成长的晚辈
时刻怀有感恩之心
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恩
美国星火设计奖颁奖典礼现场
观察和记录
除了在设计上的应用
还辐射在情感或者生活周遭的一些事件
甚至是我所感知的一切
设计,不仅仅带来的是一个作品一个方案
它更是一种催化剂
能打开身体的所有感知器官
教会你直接切换角度
不断的倾听和探索
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感受别人的感受
感受别的事物,感受一些发展的规律
而设计就是用心的去感受倾听之后
身体本能的散发出来的反馈
这种本能应该是自然而然
就像一张网一样
不断的去过滤、思考
反思生活中的东西
设计是什么
是难以表述清楚的一个问题
无论到什么时候
都得对设计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
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达上的设计
放慢脚步,默默无闻的东西
其实才是最值得我们去设计体会和思考的
我觉得设计师应该以作出复杂的、堆砌的、
带来喧嚣的东西为耻
我个人认为设计师应该是内敛的、含蓄的
给到用户的心理时是直接的
设计在生活中出现的时候
应该是潜移默化
而不是直接的变化吧
Soap sharpener
设计以一种优雅的方式
直观自然的去重新定义了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
我感觉更像是重新发现了它
这就像设计的真实感觉
学笔刀就是这样出来的
小物品真的是花了很大很大的心思
设计它并不比设计以前的大方案花的时间少
设计师要时刻谨慎克制
而且一定要思考
反复不断的思考
设计也是在沟通吧
像是一种看不见的纽带和桥梁
最好这样合理吗?这样做合适吗?还可以更好吗?会带来什么?
设计是在感知生活之后去咀嚼
吐出来的一些东西
咀嚼的力道,时间的长短
需要自己去把控
可能我说的比较直白
可能用酝酿或者是怀胎更贴切一些
毕竟每一个设计作品都是设计师自己的孩子嘛
因为喜欢设计
想了解其背后的真正的道理和原理
了解它背后的理论做好设计
卢迪选择了考研
不是因为迷茫
不是因为是个过渡期
这样目标明确的他
发自内心的爱着设计这件事
不急不躁,不紧不慢
一步一步,有条不紊
一切自然而然
带着梦想
揣着一颗勇于挑战的心
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
无论以后是什么形态的生活
和设计相关就好
就这样走在设计的路上
真真切切
踏踏实实
挺好
本文为艺家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