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就读于广东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认为设计师应该爱幻想,更应该踏踏实实学习。那么纳金网此次邀请到林浩,为我们讲述他在设计这条路上有哪些属于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纳金网艺家人设计师--林浩
纳金网:
你好林浩,感谢接受纳金网设计师专访栏目的邀请,首先请自我介绍一下吧。
林浩:
很高兴能在纳金网上受邀访谈,小辈深感荣幸,首先应该说我觉得自己和广大的奋战在设计产业一线的设计师战友们一样普通,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能在媒体发声纯属机缘。我本科毕业于电子科大学中山学院,目前是在读研究生,是广东工业大学中美USD联合实验室的成员,才刚刚作为实习生在上海木马设计集团旗下的麦思哲研究实习。
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自己,在以前我会很自豪的说我是一名设计师。随着对设计的深入实践和学习,现在我是一名研究员。我们惊奇的发现社会生产进步的过程中,整个社会分工的大潮已经将设计产业分的越来越细,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设计师统揽大量工作的局面已经随着分工的细化不再出现。究其原因,是面临的设计问题已经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设计师能够处理的问题将被局限在某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去发挥,只有分工合作形成系统性的设计协作机制,才能处理更大更复杂的设计问题。这是我的理解。
纳金网:
纳金网之前访问过的刘业全听说是你的师兄,他选择了自己创业,而你选择了继续读研多学点,那么你认为这三年带给你更多的是什么?大部分时间都往哪个方向研究?
林浩:
与刘业全师兄共事的日子非常令人难忘,他是很有天赋的设计师,基础技能扎实,同时又非常的有想法,能力超群,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们俩属于典型的两类设计师,他是偏艺术类的设计师,重视灵感,艺术气质浓重,设计理念独到,生活富有诗意。而我则是另一种设计师,工科生背景,理科男思维,重视系统,乐于分析解构、重构、抽象、归纳。 这也注定了我们会走不通的道路。
今天我们谈价值,先说一下我研究生选择的是用户研究方向,这个方向以往都是由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学生为主,在最近十几年的时间内,设计学科在国内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设计学背景的学生进入用户研究领域深入研究。这也和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密不可分,行业分工细化,于是对用研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就上来了。从我的角度来说,根植于我的理念之中的一个观点是,设计的价值判断永远是来自于用户。“以人为本”的设计,或者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这些概念提出来已经很久了,然而如何做到在设计实践中将这个设计理念落到实处,各家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论。而我选择的是以研究者的角度来洞察用户。用户研究,在设计体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一系列的研究下来,对设计所要面对的用户做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和洞察。包括用户的动机,需求,行为背后的原因,对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反馈等等。可说,如果没有对用户的研究,就不能正确的进行产品的定位,包括产品和服务所应该满足的需求和愿望也无法准确传达给设计师。这三年的学习,收获的除了一系列的用研知识体系以及用研方法论,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在学习的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包括在研究和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刻的事理学设计观。在这里非常感谢导师的培养,让我有机会深入的学习到设计研究的精华,帮助我更好的找准未来职业定位,也对未来持续的学习打下了非常结实的基础。
纳金网:
《二维码印章》这个作品曾获得德国红点奖和IF奖的认可,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作品吗?
林浩:
这是很早以前的团队作品了,现在看来各方面考虑的都不是很完善。这是一个能够即时打印出二维码的一个移动设备。通过印面的方块矩阵的伸缩,可以排列出二维码的方块阵列来,方便在各种媒介上打印出二维码,服务于不同的情境需求。我们认为,二维码毫无疑问是作为信息传递的一个很重要并且将会流行起来的信息入口,但是目前只能在智能设备上即时呈现,或者提前打印,而不能做到随时的灵活的安排在各种媒介上。由此,这款能将二维码代入现实世界,形成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通道的印章的概念就渐渐成型了。这种感觉就好像随时在各个媒介上放置一个虫洞,或者任意门。
好的设计除了有令人感叹的奇特的想法,如果不能为现实世界提供不同层面的价值,这个设计是无用的设计。
纳金网:
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想到要制作这么一个看似中国传统印章的设计?
林浩:
设计的契机其实来自于我们团队的主创沈一罡的个人体验,他和刘业全师兄一样,对世界有着非常感性的敏感。在台湾做交换生的一年让他有机会去到台湾各地参观,看展。其中一个园区的门票并非纸质门票,而是由工作人员印在手背上的印章。回到学校后,和团队分享了这个体验,加之那一段时间二维码正偷偷的流行起来。很自然的,我们做了个嫁接,完善之后就参与了比赛。
纳金网:
纳金杯纳金网根据企业需求发起的设计大赛,对于这类设计赛事,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林浩:
设计赛事对于正在学习的设计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通常设计赛事对创意的需求要远超过其可实现性。这对学生时代的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锻炼基本功的机会,包括思考方式,设计理念的探索过程,设计表达的基础技能。相对于比较正式的项目,设计竞赛是学生设计师的台阶,既可以提升自身技能,有幸获奖也是对自己很好的激励。
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是参加各种比赛后,能够对自己的基础能力做一个整体的判断,帮助自己更好的选择学习方向。目前的设计竞赛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逐渐开始与企业合作加强设计竞赛与产业的联系,这是很好的趋势,帮助设计师学生考虑更全面的设计生产流程。
纳金网:
在之前的了解过程中,你曾表示比起参加国际大赛,更愿意投身到严谨深刻的产品开发中,那么可以跟我们说说产品开发包括哪些部分?在实施过程中相对应的,应该注意些什么?
林浩:
产品开发流程相信诸位设计师都不陌生,前期立项、桌面研究、实地调研、概念发散、概念聚焦、原型验证,适配产线,试产反馈,调整产线。可能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规范和流程,但基本的套路也都类似,不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规划和安排也无可厚非。但都逃不出三大块,一块就是设计研究,第二是设计实践,第三是调整落地。其中设计研究这部分内容,在历史上设计学科形成之初的时候是非常薄弱的一块,多年的发展下来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中汲取了不少养分,有相当多的方法论是从这些设计外围的领域中得到的。这也是设计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的特点之一。设计师总是倚靠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找灵感,但随着处理问题的复杂性愈来愈大,就必须寻求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和研究策略才能对面对的问题足够的清晰和了解帮助更好的定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简单的调查走访观察也无法面对人群的复杂性了,因此设计研究才能脱颖而出形成一个职业分工。相对于设计师自己来洞察用户的各个层次包括低层次和深层次的需求,借由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来得出用户需求和设计定位要更能够满足于越来越复杂的设计问题。这是我要谈的另一个内容,从什么地方得到价值定位。
纳金网:
现在你在上海木马设计实习,对于其设计环境氛围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就国内工业设计这个大环境,哪一块更能够吸引你?
林浩:
这个我个人也是刚刚加入设计研究团队不久,也没有到其他设计公司去作对比,没有什么资格谈论氛围问题。
对于国内工业设计的大环境,最让人吸引的其实正是它的不成熟。这是个只要自身有能力就能够崭露头角的环境。对于设计师来说正是非常好的时代,一个能搏上位的时代。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充满机会的环境,在我看来,虽然大家觉得设计服务业趋于饱和,但是我认为国内的设计服务需求还是处于一个嗷嗷待哺的状态。优质的设计服务显然没有深入到制造业的方方面面。这个情况的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制造业对设计行业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设计服务的质量可能一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是我要谈的另一个问题,大家总觉得设计师处于一个怀才不遇的处境,实际上是自身的能力没有达到被人认可的水平,如果你提供的设计服务价值并非市场所需求的,谈的再浮夸也没用。
纳金网:
现在已经研三了,对自己未来的路有什么样的规划?
林浩:
设计师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很不一样,其实有点类似服务从业人员,对行业的依赖性不强。设计服务可以深入到各行各业去。所以这么来看,设计师并没有特别的约束,既可以进入到设计咨询行业也可以到各大甲方去发展。因此这个规划其实可以非常灵活。我对自己的规划是以用户研究为核心去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先到设计咨询公司去学习设计研究,而后到甲方制造业企业去专注开发一类产品,了解整个产品线的开发。再之后怎么走,这就规划不清楚了,变数太大。要负责任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规划我认为重点不是去选择行业,而是针对目标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者根据知识体系选择行业。这可能是一个相互的动态过程。我自己的理解也就局限于此吧。向大家学习。谢谢。
纳金网:
感谢林浩对纳金网设计师专访栏目的耐心解答!谢谢!
本文来自艺家人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回链;微信:narkii2011 QQ:2044584297
店铺:ROCK SHAPEWAYS售价:99
店铺:声波穿梭成迷茫售价:20.00
店铺:购任性售价: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