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创新设计研究所硕士,多次获得国际设计大奖,其中作品《希望纸船》入选2016 iF 公益奖,《城市滑板车》入选TOP300 iF 设计奖学生奖项;她曾经参加过许多自然保育及设计志工等活动,在与民众的互动中走出自我的设计风格,企图扩大设计在生活中触及的范围;她是杨筑婷,一个有温度的设计师。
纳金网设计师——杨筑婷
纳金网:
2015-2016年作为柏林白湖艺术大学的交换生期间,在设计方面您学到最多的是什麽?您认为德国的设计和您之前所学的设计有什麽不同?
杨筑婷:
在德国就学期间让我感到最有衝击感的是教授与学生间的互动方式,有别于「知识的传授者」,教授们更像是「富有经验的同侪」般的存在,在讨论时并不会要求学生跟著他的想法走,而是鼓励学生分析各种做法的优劣,他们提供学生各式不同的线头,而是否选择那些线,又或是自己找出别条线,选择权永远在学生身上。另外,在白湖的教育非常重视逻辑思考,只要想法是通顺的,并且概念具有足够的开创性,即使是非常抽象、不符合经济效益的设计概念,只要学生肯问、有自信的秉持信念,其实想法都能够被逐步发展出来。也因此让我感到与从前我所接受的教育非常不同,在那裡只要不故步自封,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纳金网:
您的作品《希望的纸船》入选德国IF公益奖,是什麽触发了您设计这个作品?这个作品的独特之处在哪裡?
杨筑婷:
因为我自己的毕业论文是以探讨儿童游戏为主题,因此那段时期我对于儿童玩具特别感兴趣,而当时听到同学们在发想希望纸船的概念,我也就顺势加入了团队。作品的独特之处是在儿童玩摺纸船的同时也同时製造了「灭蚊工具」,儿童不管在有意无意的情况下改善了自身的生长环境。而这也是我一直希望设计能做到的: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
《希望的纸船》
纳金网:
作品《角落击破器》和《城市滑板车》是您和同学合作完成的,分别获得了红点概念设计奖以及 iF 设计奖学生奖项。在团队合作中让您感悟最多的是什麽?
杨筑婷:
其实在执行这两个设计案前我的平面及表现能力并不是很佳,参与这两案时其实有部分原因是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硬实力,提升自己在平面表现及产品讲解的能力,而成果也是让我自己很满意,也因此找到自己在一个团队中的定位。此外,这两件设计都是属于公共设计,因此在找出切入点上也与同伴们花了不少时间,例如城市滑板车是介于自行车与公车之间的移动工具,因此在部点距离上需要详细分析才能真的找出产品的定位。
《角落击破器》
纳金网:
您参加过很多国际大赛并且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能分享一下您的参赛经验吗?
杨筑婷:
有一段期间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参与竞赛上,我认为期间最可贵的其实是培养自己的世界观,在参赛时竟量多看看别的国家的作品,你会发现受到社会经济或文化的影响,不同区域的人关注在不同的事物上,产出想法的手法也不同,也因此能迸发出多元的想法。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都经历过投了无数件表板期望最后能够受到一两个肯定,但每样的品质其实参差不一。我承认这样的训练在表板呈现及设计趋势分析上能够获得帮助,但现在对我而言我会希望投出的产品是我真的非常有自信并且对它能够持之以恒的发展下去,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存在。
《城市滑板车》
纳金网:
您的社会工作经验很多,有设计工作经历以及公益活动等等。曾经的哪项工作让您最有感触?您会建议工业设计专业的学弟学妹多参与哪些工作呢?
杨筑婷:
最有感触的其实是担任设计展览的志工一职,那些经验让我对于公共设计感到兴趣,并且作为未来发想设计概念的主要导向。因为在那期间与民众直接的互动让我发现一般民众对于新事物大多愿意去了解其尝试并且抱持的好奇心。此外,因为我自己对于设计的信念就是透过「使用」来改变生活,而公共设计能改变的并不是单一的使用者,而使整体社会氛围的改变,所以其实可以说透过参与这些活动让我找到自己的方向。我认为不管哪类活动,就算与设计没有直接关联也很值得去参与,挑选自己有兴趣的参加,这就像是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触及越广想法也就越广。
纳金网:
一件设计作品,您最追求的设计效果是什麽?
杨筑婷:
我用潜移默化这个词一语贯穿我追求的设计效果,不管是最廉价或最高级的产品,使用者的生活型态都因其而改变,而这一个个的使用者最后会构成一整个社会的氛围。而设计师其实能够控制这个氛围的走向,因此对我来说一件设计作品能够带来的效果当然就是能将我自己的信念尽量无意识的传递给使用者,吸引使用者爱上那件作品,而不知不觉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型态。
本文来自艺家人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回链 微信:narkii2011 QQ:2044584297
店铺:ROCK SHAPEWAYS售价:899
店铺:声波穿梭成迷茫售价:20.00
店铺:购任性售价:108.00